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诰的意思、通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诰的解釋

普遍頒布的诰令。《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慎終追遠,前王之盛策,累行疇庸,列代之通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通诰”指普遍頒布的诰令,即廣泛傳達的官方文書或政令。該詞由“通”(傳達、普遍)和“诰”(古代帝王或官方的命令)組合而成,強調政令的廣泛適用性()。


二、引證與出處

  1.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記載:

    “慎終追遠,前王之盛策,累行疇庸,列代之通誥。” 此句意為:慎重處理身後事、追念先人,是曆代君王的治國良策;積累功績、任用賢能,是各朝代普遍遵循的诰令()。


三、字義分解

  1. 通(tōng):
    • 基本義:暢通、連接、傳達。
    • 延伸義:如“四通八達”“通商”“通知”等()。
  2. 诰(gào):
    • 古代帝王或官方的命令文書,如《尚書》中的《大诰》《康诰》()。

四、相關成語與詞語


“通诰”多用于古代文獻,指代具有廣泛效力的官方政令,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诰》的意思

《通诰》是一個漢字詞彙,它表示:“傳達官方文書、消息等通知、憑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诰》的部首是“讠”,它是從字形結構上表示“言”的部分,代表語言、話語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5畫。

來源

《通诰》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方文書和辦事憑證。在古代,官方需要通知、傳遞消息時會以書信或文書的形式發放,被稱為“通诰”。隨着時代的變遷,這種官方文書的形式漸漸淡出,但這個詞彙流傳至今。

繁體

《通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通诰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可以使用「通诏」「通兆」等寫法,但意思都是相同的。

例句

1. 官方通诰稱獎券中獎者,需憑此憑證到指定地點領獎。

2. 政府通過通诰發布公告,要求市民居家維護社會秩序。

組詞

通诰人、通诰函、通诰文、通诰信等。

近義詞

文書、公文、奏折。

反義詞

私信、私函、密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