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骸骨;骷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老僧脚底从来阔,未必枯髏就此埋。”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孩儿,我不合娶个媳妇与你。方纔得两箇月,你浑身便瘦了一半,若再过三年,怕不成一个枯髏。” 金 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谓鬚眉皆恶物,粉黛尽枯髏,不如一尘不染六根清浄之为愈也。”
“枯髅”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ū lóu,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死后留下的干枯骸骨或骷髅,常用来形容极度瘦弱、衰败的状态。其字面由“枯”(干瘪、憔悴)和“髅”(头骨)组合而成,引申为身体枯瘦或生命衰竭的象征。
本义与象征
该词最早用于描述尸骨,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提到“未必枯髅就此埋”,强调对生命终结的直观描述。明代高明《琵琶记》中则用“枯髅”比喻长期病弱后的消瘦状态。
文学与哲学引申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枯髅”隐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例如,金松岑在《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中以“粉黛尽枯髏”表达对表象虚幻的批判。
“枯髅”属于书面化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其近义词为“骷髅”,但“枯髅”更侧重强调“干枯”的形态特征。
《枯髅》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已经枯干的骷髅。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非常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枯髅》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木”和“骨”,其中“木”是左部,表示与树木有关的意思;“骨”是右部,表示与骨骼或骷髅有关的意思。这个词共有10个笔画。
《枯髅》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在繁体字中,“枯髅”也写作「枯體」。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与现代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是,《枯髅》这个词在古代并没有特别变异的写法,仍然是用“木”做左部,用“骨”做右部的组合。
1. 他整天呆在家里看书,变得像个枯髅一样没有生气。
2. 这部电影真是枯髅片,完全没有任何悬念和情节。
3. 这个讲座枯燥无味,听得我都快忍不住打瞌睡了。
枯木、骷髅、枯燥、枯萎、骨头
干巴、无聊、单调、死板、枯燥乏味
有趣、生机勃勃、活跃、鲜活、生气勃勃
梐枑镈铝彩花残寒草创谗脣铲马蝉焉乘胜逐北传鸡丹楼独梁鰪鱂恩相茷茷梵道废居丰柔冯唐白首风移俗改供床乖逆官灋光解孤禽寒芒横侈化饭黄家女皇历环路胡乃活森沙角鸱轇轕教肄裌衣矿脉马见愁莫然摩踵拍抚平余琼奴七众取代反应沙三霜露之疾说不上去竦身苔菜提补土俗外销缊巡握守鰕槎孝心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