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痞块的意思、痞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痞块的解释

[a lump in the abdomen] 肚子里可以摸得到的硬块,是脾脏肿大引起的,也叫“痞积”。伤寒病、败血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都会发生这种症状

详细解释

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 元 朱震亨 《丹溪先生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积聚症瘕》:“同独蒜、穿山甲、盐、醋调,贴痞块,化为脓血。” 清 李渔 《怜香伴·缄愁》:“膏肓虽入在三春后,那痞块先成在十月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痞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医学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字源、传统医学及现代汉语角度进行阐释:

  1. 基本释义与字源

    “痞”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通导致的胀满、硬结或疼痛感;“块”指积聚成形的硬物。合称“痞块”,字面意为积聚在体内(尤指腹部)形成的硬结肿块。该词形象地描述了病理状态下有形结块的特征。

  2. 中医专指含义

    在传统中医学中,“痞块”特指因气血瘀滞、痰浊凝结或寄生虫等因素,在腹腔内形成的固定不移、触之有形的包块。它是“积聚”病证的具体表现之一,《难经·五十六难》明确区分:“积者阴气,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痛无常处。”其中“积”证即与“痞块”特征高度吻合,属有形固定之病变。

  3. 现代汉语释义与文献溯源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释“痞块”为:“腹腔内可触及的坚硬结块”,强调其病理属性。《中医大辞典》进一步阐释其对应西医学中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器质性疾病。古籍《丹溪心法》等亦详述其成因多与“痰饮”、“食积”、“死血”相关,治疗需活血消癥、化痰散结。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痞块是中医和西医中均有所描述的一种腹部异常体征,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痞块指腹腔内可触及的硬块,多由脾脏肿大或气机阻滞引起。中医认为其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西医则可能对应多种器质性疾病,如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等。

二、病因与分类

  1. 中医角度
    • 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滞,形成胀满痞块。
    • 病理产物:痰饮、食积、血瘀等在中焦积聚。
  2. 西医角度
    • 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慢性疟疾、败血症。
    • 器官病变:脾肿大、胃肠肿瘤、肝胆疾病、盆腔病变。

三、典型症状

四、治疗方向

五、注意事项

饮食需避免辛辣油腻,保持情绪稳定。若发现腹部肿块,应及时就医排查肿瘤等严重疾病。

别人正在浏览...

办稿拔树搜根杯槃舞布帆斥放稠伙垂戒銼荐挡头阵底工东趋西步东掩西遮二六板犯岁发养非罴肥墽富矿高压釜哥本哈根大学工师号顿豪徼闳襟红茵阍役简固解试筋角矜束金吾迥别侃侃而言蟉结临难铸兵苗薅密植南至匹畴聘定痞塞黔苍青坂蘘草儒秀三絶身殉驶动熟草鼠窜狗盗汰绝跳高外命威罚瘟气五冬六夏误恩无列相猜相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