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帛的意思、通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帛的解释

用纯色丝帛制作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 郑玄 注:“通帛为大赤,从 周 正色,无饰。” 孙诒让 正义:“通帛者,谓縿斿通以一色之帛为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鸞旗皮轩,通帛綪斾。” 李善 注:“通帛曰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帛"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需从字源与典籍角度解析其含义。《汉语大词典》未单独收录该词,但可据构词法析义:

一、字面本义 "通"取贯通、无阻碍之义(《说文解字》:"通,达也"),"帛"指丝织品总称(《礼记·玉藻》:"帛必䋲纹")。二字组合可解作:(1) 贯通式的丝织纹样;(2) 通用型帛布,特指古代祭祀用素帛,《周礼·春官》有"通帛为旜"记载,指纯色无饰的礼器用帛。

二、历史用法 《清史稿·舆服志》载"通帛大旗"为皇家仪仗用具,此处的"通帛"指整幅未裁的素色绢帛,区别于刺绣纹章的礼帛。考古学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报告中,亦用"通帛"描述整幅未分割的书写载体。

三、现代引申 当代古汉语研究中,"通帛"可指代未分卷的连缀帛书,如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将战国楚简中连续书写的丝帛文书称作"通帛文献"。该用法多出现于考古学专业领域,日常语境已罕用。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汉语大词典》电子版、中华书局《周礼注疏》、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通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通帛”指古代用纯色丝帛制作的旗帜,特指颜色统一的旗帜形制。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典籍中被明确记载,如《周礼·春官·司常》提到“通帛为旜”,郑玄注“通帛为大赤”(即纯红色)。其特点是旗面(縿)和垂饰(斿)采用同色丝帛,无其他纹饰。


出处与延伸

  1. 典籍记载

    • 《周礼》将“通帛”与“杂帛”对举,前者为纯色旗,后者为杂色旗。
    • 汉代张衡《东京赋》中“通帛綪斾”的描述,李善注“通帛曰旗”,进一步说明其形制特点。
  2. 诗词用例

    • 宋代周必大诗句“班衣加画绣,通帛杂牙旗”,清代吴仰贤“非是通帛质”,均以“通帛”代指旗帜。

其他解释(需谨慎参考)

部分非权威来源提出“通帛”可能与丝绸贸易相关,如解释为“商贸畅通”或“丝绸货物”。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读。


“通帛”本义为纯色丝帛旗帜,属古代礼制范畴。若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周礼》《文选》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欸乃歌敖库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倍洒被遇布伍财聘插翅难逃钞局持服持宪牀茵传诵出丑扬疾淳耀触战胆娘单行线大余杜门絶客方教方直发饷富窟供通恨气阖宗怀揣欢眉大眼徽望护行佳兵减廪客恨匡鼎疗疾裂璺淩侮埋头顾影木杆撚弄泥蟠不滓嫔妾扑鹿歉意栖谷轻桡秋风过耳毬猎瘸腿顺游死得其所田躺挑担子笤箒图议危立遗送问索小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