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匡鼎的意思、匡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匡鼎的解释

《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诗》, 匡 鼎来; 匡 説《诗》,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张晏 曰:‘ 匡衡 少时字 鼎 ,长乃易字 稚圭 。世所传 衡 与 贡禹 书,上言‘ 衡 敬报’,下言‘ 匡鼎 白’,知是字也。’ 服 、 应 二説是也。 贾谊 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 张氏 之説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 匡 鼎来’,不晓其意,妄作 衡 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於里巷,多有妄説,乃云 匡衡 小名 鼎 ,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 张晏 和《西京杂记》之说,以“匡鼎”为 匡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恳諫留 匡鼎 ,诸儒引 服虔 。”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言《诗》 匡鼎 功名薄,去国 虞翻 骨相屯。”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匡鼎 以説《诗》名, 许 君以《説文》著,凡此之属,不絶於史,则又流入传记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匡鼎”是一个源自汉代的历史典故词汇,其含义和背景需结合《汉书》及相关注解来解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匡鼎”指代汉代经学家匡衡解说《诗经》的卓越能力。该词出自《汉书·匡衡传》记载的儒生评价:“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为当无人能解说《诗经》时,匡衡一来便能以精妙阐释令人开怀。

二、核心争议点:“鼎”的含义

关于“鼎”字的解释存在三种观点:

  1. 当/方说:服虔认为“鼎”通“当”,应劭解释为“方”(即“将要”),均表示匡衡解《诗》的恰当时机或能力()。
  2. 字号说:张晏提出匡衡少时字“鼎”,后改字“稚圭”,并举其书信落款“匡鼎白”为证,但颜师古认为此说牵强,可能是后人附会()。
  3. 权威注解:颜师古支持服虔、应劭的解释,并引用贾谊“春秋鼎盛”类比,强调“鼎”作副词表强调而非人名()。

三、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形容学识渊博、讲解生动之人,或作为匡衡的代称。例如:“这位教授讲诗如匡鼎再世,满座皆叹。”

注:综合权威文献,建议采用“鼎”作副词(表强调或时机)的解释,张晏的字号说因缺乏实证被多数史学家质疑。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匡鼎:定义和起源

匡鼎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其意思是“纠正错误”或“恢复正常”。这个词通常用于强调正义、帮助改善情况或挽救危机。在中国文化中,匡鼎也常常象征着显贵官员的品德修养。

拆分部首和笔画

匡鼎这个词由“匚”和“鼎”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部首“匚”代表了“匡”的发音,鼎代表了“鼎”的意义。

根据笔画数,匡鼎可以拆分为11个笔画。具体来说,匚部有2个笔画,“匡”本身有6个笔画,鼎部有3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匡鼎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古代经典文献中,后来被广泛使用于诗歌、文章和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繁体字中,匡鼎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匡鼎的一些变体形式包括将“鼎”写成“町”或“订”,但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勇敢地匡鼎,公正地解决了这起纷争。

2. 匡鼎之道,在于守正和恪守原则。

3. 他是一个匡鼎者,总能在困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词

匡言(kuāng yán):纠正错误的言论

匡扶(kuāng fú):支持、帮助改善情况

近义词

挽救、纠正、修正

反义词

倒行逆施、恶化

别人正在浏览...

搬运闭暗褊忌獘俗伯妃引不抟惨沮残夭草木俱朽呈报抽泣触觝蠢朴楚越躭乐点点搐搐饾辏椴树蠹敝革邪反正鸽子乖嘴蜜舌光驾过筛谷泉浩瀚合下翚飞回霜收电获致桀竖浄浄净油救急军勋蜡钗子绿珠马赀偶变投隙潘郎鬓平愈洽熙啓瞶振聋轻民傻里傻气失箸收帘速效苔纸昙笼桃汤天怪涕泗纵横舃履外寄生霞标衔哀象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