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蹄齧的意思、蹄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蹄齧的解释

亦作“ 蹄囓 ”。1.马用蹄踢和用嘴咬。《周礼·夏官·庾人》“攻驹” 汉 郑玄 注:“攻驹,制其蹄啮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有恶马,不可驭,蹄囓伤人多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二马蹄啮,遂曳像於地,腹中珍货悉露。”

2.引申指劣马。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君看 渥洼 种,态与駑駘异。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

3.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蹄齧”是一个由“蹄”和“齧”组成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分析:

1. 字义解析

2. 组合含义 两者结合可表示动物的踢咬行为,常见于描述马匹的攻击性动作(如用后蹄踢击、用牙齿撕咬)。在古文献中可能比喻冲突或争斗,例如《论衡》用“马之蹄齧”暗喻人际矛盾。

3.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古典文本或特定语境。若需引用,建议标注出处或辅以上下文说明,避免歧义。

提示:若该词来源于特定文献或方言,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蹄齧:一个有关动物的词汇

《蹄齧》(读音:ní)是一个汉字词汇,用于描述动物啃咬其蹄子的行为。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足」,右边的部首是「齒」,分别代表着脚和牙齿。

根据笔画的拆分,「蹄齧」这个字一共由13个笔画组成。左边的「足」部分由3个笔画构成,右边的「齒」部分由10个笔画组成。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记载这个词的出处是《尔雅》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之一。在这本书中,「蹄齧」被定义为动物咬嚼并啃食其自身的蹄子。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动物焦虑、烦躁或急切。

在繁体字中,「蹄齧」被写作「蹄齧」(繁体写法:霽),字形保持基本一致,只是筆劃间有细微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蹄齧」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的「齧」字部分在古代的书写中为「囗+齒」,而不是现代的「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使用「蹄齧」的例句:

1. 那匹马焦虑地开始蹄齧自己的蹄子。

2. 狗狗焦躁不安,一边蹄齧着自己的爪子。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蹄齧自噬、蹄喙、蹄踏

近义词:自啮、自噬、咬蹄

反义词:护蹄、光蹄、舔蹄

别人正在浏览...

艾色哀丝豪竹卑陋备述变则澈声传咏貙人词不逮意疵国囱囱错金银促死促灭代耕登锋履刃端点断渡坟典丰碣覆敦负流俯仰无愧告引恭喜轰訇华鄂会猎甲苯金风玉露进疏九锁酒灶具案狙伺窥闪餽饷榄仁理古零利旄牛明蠲谬诞南士泥滓孥累瓶笙破旧人己一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叡后赏会审责寿司思归鞉鞞阗拥万官晚秋作物小分队谐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