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蹄囓 ”。1.马用蹄踢和用嘴咬。《周礼·夏官·庾人》“攻驹” 汉 郑玄 注:“攻驹,制其蹄啮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有恶马,不可驭,蹄囓伤人多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二马蹄啮,遂曳像於地,腹中珍货悉露。”
2.引申指劣马。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君看 渥洼 种,态与駑駘异。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
3.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
“蹄齧”是一个由“蹄”和“齧”组成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分析:
1. 字义解析
2. 组合含义 两者结合可表示动物的踢咬行为,常见于描述马匹的攻击性动作(如用后蹄踢击、用牙齿撕咬)。在古文献中可能比喻冲突或争斗,例如《论衡》用“马之蹄齧”暗喻人际矛盾。
3.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见于古典文本或特定语境。若需引用,建议标注出处或辅以上下文说明,避免歧义。
提示:若该词来源于特定文献或方言,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分析。
《蹄齧》(读音:ní)是一个汉字词汇,用于描述动物啃咬其蹄子的行为。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足」,右边的部首是「齒」,分别代表着脚和牙齿。
根据笔画的拆分,「蹄齧」这个字一共由13个笔画组成。左边的「足」部分由3个笔画构成,右边的「齒」部分由10个笔画组成。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记载这个词的出处是《尔雅》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之一。在这本书中,「蹄齧」被定义为动物咬嚼并啃食其自身的蹄子。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动物焦虑、烦躁或急切。
在繁体字中,「蹄齧」被写作「蹄齧」(繁体写法:霽),字形保持基本一致,只是筆劃间有细微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蹄齧」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的「齧」字部分在古代的书写中为「囗+齒」,而不是现代的「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使用「蹄齧」的例句:
1. 那匹马焦虑地开始蹄齧自己的蹄子。
2. 狗狗焦躁不安,一边蹄齧着自己的爪子。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蹄齧自噬、蹄喙、蹄踏
近义词:自啮、自噬、咬蹄
反义词:护蹄、光蹄、舔蹄
白蒙板阁部属参语乘邅窗洞床榻道僧迪喆东飘西荡恩隐发卡非族讽玩附廛哥哥给禀公勤咕啜故识黑杀鸿裁虹势逭役会鼌浄泚棘围絶缨趷查略彴衖堂旅次緑珠楼马院梅梅媚逸面赪颈赤麪浆模传碾械农科院皮韛平顶平局破二作三轻翼企拟毬灯热赶热麻麻三青子上桩水轮发电机顺悌司钲田卢脱盲无藉之徒小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