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麇至的意思、麇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麇至的解释

亦作“麕至”。亦作“麏至”。群集而来。《左传·昭公五年》:“求诸侯而麇至。”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怀仁憬集,抱智麕至。” 唐 元稹 《奉制试乐为御赋》:“慕入律而百蛮麏至。”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宾客望门而致敬,四方财货麕至。”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争结香火缘,远方亦麕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麇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文献例证

  1. 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五年》记载“求诸侯而麇至”,描述诸侯国纷纷响应号召而来。
  2. 南朝时期: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用“抱智麕至”形容贤才汇聚。
  3. 清代:龚自珍在书信中以“四方财货麕至”描述物资聚集的场景。

三、使用特点

四、注意事项

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进一步查阅具体语境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二

《麇至》这个词的意思

《麇至》是一个成语,意为众多的麋鹿聚集到一起。麇是古代指鹿的一种,至则是到达、到来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众多的麋鹿聚集在一起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笔画

《麇至》的部首是鹿,可是它并没有固定的部首。根据麇所属的部首不同,其笔画也会有所不同。

若将《麇至》的鹿部作为部首,则拆分为:“鹿”字旁和“至”字。鹿部共有10画,“至”字共有6画。

若不将鹿作为部首,则以“至”字的部首判断。至的部首是土,共有3画,“麇”字共有12画。

来源

《麇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庄子·秋水》中:“集贤兽麇、陈力备齿、非君之鹿何敢至斯。”这句话中的“麇至”即指麇鹿聚集到一起。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众多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情况。

繁体

《麇至》的繁体字为「麇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麇的写法稍有不同。六朝时期的《隶书正字图》中,麇字的写法为“䤂”。汉隶字形中,“䤂”表示麋鹿的意思。

例句

这里平原广阔,草木葱茏,仿佛进入了麇至之地。

组词

鱼贯而至、人山人海、云集、如鱼得水、闻风而至

近义词

群集、聚集、集聚、拥挤

反义词

匆匆、孤零、分离、散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