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邑的意思、京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邑的解释

[capital] 京城

洞庭之与京邑。——唐· 李朝威《柳毅传》

详细解释

京都。 汉 张衡 《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舆驾还京邑,朋游满旁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莫如今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邑(jīng y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都及其周边区域,常见于古代文献。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核心释义

  1. 国都所在地

    指帝王所在的都城及直辖区域,常与“京师”“京都”同义。

    例: 《后汉书·冯衍传》载:“迁都京邑,以正王畿。”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125页。

  2. 京畿地区的行政概念

    特指都城周边的行政辖区,如汉代“三辅”、唐代“京兆府”等。

    例: 《宋书·州郡志》:“京邑所治,置尹以统之。”

    来源: 《辞源》(修订本)第1册,第78页。


二、词源与构词


三、语用特征

  1. 历史语境

    多用于描述秦汉至明清的都城体系,如洛阳、长安、汴梁等。

    例: 班固《西都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

    来源: 《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象征权力中枢或繁华之地,如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京邑”指建康(今南京)。

    来源: 《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四、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汉语中,“京邑”已罕用,其概念由“首都”“京城”等替代,但仍保留于历史研究及古籍注释中。


附注:权威参考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引自《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国家级辞书,并标注文献用例出处。因古籍原文的在线公开版本需通过专业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获取,此处暂不提供链接;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或学术平台查阅纸质/电子版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京邑”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一、京都/国都

指国家的都城或重要城市,常用于古代文献中。例如:

二、春秋时期郑国地名

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区东南10公里处的京襄城村,具体为春秋时期郑庄公分封其弟叔段的领地。这一地名的记载可见于《左传·隐公元年》。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访摆印抱磿并同産前朝靴撤帐从众粗呢道缘嫡统放斥方寸不乱服采盖世无双槀殡贯变故塞鹤头红带子后来人卉服秽骂扈侍简则揭底井树巨患鞫誓拒战科决利心伦伍卖刀买犊蛮唱名垂万古木鹤沐礼扭捻匹马只轮前堂期度顷常权说扫堂腿善手沙压声嗓是非涡室妹澾瀸殄败铜壶门屯夕橐駞外宽内明望汉月无何有之乡相发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