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opt;employ;take] 采纳听取;选取实施;采摘;收取
采取菱角
(1).搜集选取;采用。《汉书·刘向传》:“故採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清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自序》:“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採取而假借之。”
(2).采伐;采摘;开采。《元典章·户部二·官吏》:“合用柴薪,斟酌周岁可用数目,於农隙时……差倩人力騐数採取。”《水浒传》第九八回:“ 叶清 后被 鄔梨 差往 石室山 採取木石。” 清 朱仕琇 《重游灵应峰记》:“峰上古木万株,多产药卉,邨人採取之。”
(1).采集;收取。《汉书·王莽传中》:“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其日,降甘露於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七年》:“开 燕南 、 山东 河泊之禁,听民采取。”
(2).择取;选用。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 清 顾炎武 《桃叶歌》:“ 越州 女子颜如花,中官采取来天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采取汉语 快速查询。
“采取”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为“选择施行某种方法、手段或态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的定义,该词指“针对某种情况或目的,有意识地选取并实施具体行动”。以下从词源、用法及语言规范角度展开分析:
词源构成
“采取”由“采”与“取”两个语素复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考释,“采”本义为“摘取”,引申为“选择”;“取”表示“获得、采用”,二者组合后强调“主动选择并应用”的双重动作特征。
语法功能
作为及物动词,“采取”需搭配宾语,常见宾语类型包括:
例如:“采取紧急预案”符合《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规范》(语文出版社)中关于动宾搭配的语法规则。
语义辨析
与近义词“采用”相比,“采取”更侧重对方法的主观选择过程,而“采用”偏重对已有方案的直接应用。这一差异在《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有明确界定。
权威用例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显示,“采取”在公文、法律文本中出现频率达0.73‰,多用于“采取有效措施”“采取必要手段”等规范性表述,体现其作为正式用语的语体特征。
“采取”是一个动词,表示主动选择并实施某种方法、手段或态度。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来执行特定行为,多用于抽象事物或策略性决策。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指针对某种情况或目的,主动选用并实行某种方式。例如:
搭配结构
适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法律文件、新闻报道、学术讨论等,强调决策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采取”强调从多种可能性中主动选择并落实,适用于抽象的策略、方法或态度。需注意搭配对象和语体适用性,区分近义词的细微差异。
白马三郎白夷悲纨扇驳窦诚慤淳制盗买德况登载雕靡丁强定所厎柱反老还童峯腰分音桴筏恭谢过端顾盼自豪寒奥寒风侵肌悍趫解謿精魅积憎积祉绝技居守拘狭踘踊口讲指画镣子厘金局闷痒磨拳擦掌母家木排倾崄欺人之谈秋暮七星冠悛惧榷税蠕虫散衍沙碱地赏信罚必手疏熟人蜀庄肃覆泰然讨羽偷风退色兔角牛翼文思无路可走掀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