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油菜。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芸薹》:“此菜易起薹,须採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 淮 人谓之薹芥,即今油菜,为其子可榨油也。”
“薹芥”是一个古代植物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薹芥(拼音:tái jiè)是油菜的古称,特指其可食用茎叶和种子可榨油的特性。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一·芸薹》中记载,此植物因易生长出细长的茎(即“薹”),且淮河流域一带称其为“薹芥”。
现今“薹芥”一词已较少使用,多以“油菜”替代,其种子可榨油,嫩茎叶亦可食用,属于经济作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本草纲目》原文或农业类文献。
薹芥(tái jiè)是指一种植物,属于十字花科,是短寿草本植物。它的花朵小而白色,生在薹状果序的顶端。
薹芥的部首是艸(草)和芥(jiè)。
薹的笔画为草字头(⺌),共计15画。
芥的笔画为艸字底(艹)和发字旁(⻊),共计6画。
薹芥一词源自于汉语,没有特定的来源渊源。
在繁体字中,薹芥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中的薹字,其形状为「䒑」,是由「䒑」和「艸」组成。芥字古代写作「翮」,由「習」和「艸」组成。
1. 这个花园里种植了很多薹芥,春天的时候会开满了花朵。
2. 那个菜市场上兜售的薹芥看起来非常新鲜。
蒲薹(pú tái):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河流、沼泽、湖泊的沙质岸边。
芥菜(jiè cài):又称为芥蓝,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常用于炒菜或烹饪成其他菜肴。
近义词:芥兰(jiè lán)、芥菜。
反义词:蔬菜、其他种类的植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