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髫穉 ”。幼年;儿童。 宋 刘克庄 《上巳与二客游水月洞》诗:“高吟杂《骚》《选》,序酌逮髫穉。” 宋 蔡絛 《西清诗话·非稚语》:“ 鲁直 少警悟,八岁能作诗。送人赴举云:‘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 黄庭坚 ,謫在人间今八年。’此似非髫稚语矣。” 明 宋濂 《故茶陵贞母陈夫人谭氏墓志铭》:“髫稚之手,婉慧絶品。” 清 戴名世 《成烈妇传》:“子方髫穉,每从外塾归,烈妇不令须臾閒,督益力,子畏之如严师。”
“髫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髫”和“稚”二字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髫(tiáo)
稚(zhì)
“髫稚”为并列结构,指代幼年或儿童,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3、4中的古籍引证。
《髫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年幼的孩子,形容幼童的样子。
《髫稚》由两个部首组成:
- 髟(发部)
- 禾(禾部)
总共有18个笔画。
《髫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秦风·鹿鸣之什·箕子之髻》中的一句诗:“髭髭髮兮渚濱,敦彼行侹禾稚人。”这句诗中的“禾稚人”意为年幼的人。
《髫稚》的繁体形式是「鞦稚」。
在古代,「髫」的发型由头顶的一束长发盘成髻,「稚」则是年幼的意思,所以《髫稚》的字形是通过描述年幼孩子盘起的发髻来表达幼小的形象。
1. 这个小男孩长得很可爱,真是个髫稚之龙。
2. 她还是个髫稚的女孩,需要大人的照顾。
- 髫髻:指年幼儿童的发髻造型。
- 髫龄:指儿童时期的年龄。
- 稚气:指年幼儿童的天真无邪的气质。
- 幼稚:形容孩子行为不成熟,缺乏经验。
- 稚嫩:指孩子嫩滑细嫩,皮肤柔嫩。
- 成年:指年满18岁,达到法定成年年龄。
- 成熟:指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具备相应的成熟能力。
暗河拔碇逼制不可言不媿下学不自胜参天两地岑石次货粗滞大难不死,必有后禄澹沱道不是电泡吊死兑子夺门而出翡帷风雨飘飖附社光容鼓徵衡机虎书膙子伎苛九节鞭朘蚀捄偏瞌睡汉立交领颚悋惜笼着手躶肤緑剑真人毛褥面诮明表辇合盘山乾蹦蹦畦畽让茶日塌肉灯台沙葱杀鸡骇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盛誉食不兼味爽心蔬蓏陶车同厠团团转鼃声辒辌车我见犹怜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