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世系。 汉 赵岐 《<孟子>题辞》:“余生 西京 ,世寻丕祚,有自来矣。”
(2).指皇统、帝位。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复五言四十韵诗一章》:“待公三入相,丕祚始无穷。”《宋史·乐志九》:“天锡丕祚,施于后昆。”《宣和遗事》前集:“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承祖宗万世之丕祚,为华夷亿兆之所瞻。”《元典章·礼部·儒学》:“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
“丕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多用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世系传承
指家族或王朝的血脉延续。例如汉代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自述家族渊源:“余生西京,世寻丕祚,有自来矣。”。
皇权与帝位
多用于描述帝王继承或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如《宋史》载:“天锡丕祚,施于后昆”(上天赐予国运,延续至后代)。
历史典籍
政治语境
元代文献《元典章》中,帝王自称“获承丕祚”,表明对政权正统性的宣示。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宋史》《元典章》等原始史料。
《丕祚》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非常显赫的福祉、权位和地位。该词可以拆分为部首“丿”和“示”,其中部首“丿”,意为撇,表示有力的动作;“示”部,意为示教、揭示。全字共有8画。
《丕祚》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可能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记载的官职名册中。在古代,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帝王的显赫权位和福祉。
在繁体字中,丕祚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字形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丕祚的形状稍有不同。丕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丿”组成,下半部分由“不”组成。祚字的古代写法为“米车寸示”,即上部为“米”,中间为“车”,下部为“寸”,最右侧为“示”。
例句:
1. 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智慧,获得了丕祚。
2. 这位显赫的商业巨头一直享受着丕祚,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声望。
组词:丕然(指非凡、杰出)、祚迹(指历史上显赫的功绩或名望)、丕世(指显赫的世代,即世袭的尊贵地位)。
近义词:位高权重,昌盛繁荣。
反义词:黯然失色,黄昏没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