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觐见的意思、觐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觐见的解释

[present oneself before (a monarch)] 进见,谒见;朝见[君主]

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于五礼属宾礼。——《仪礼·觐礼》

详细解释

(1).朝见。 唐 权德舆 《<陆宣公翰苑集>序》:“覲见之日,天子为之兴,改容叙弔,优礼如此。”《孽海花》第十回:“她就跟着 小侯 ,一样覲见各国皇帝。”

(2).会见;拜见。《晋书·江统传》:“覲见宾客,得令接尽。”《南史·王僧虔传》:“兄子 俭 每覲见,輒勗以前言往行,忠贞止足之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觐见(jìn jiàn)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为“朝见地位尊崇者”。《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后延伸至宗教、外交等庄重场合的正式拜见行为。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该词:

一、古代礼制语境

《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郤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其中虽未直接使用“觐见”一词,但《周礼·春官·大宗伯》明确将“觐”列为“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的四时朝见制度之一。清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的“见”字多指臣属对君王的礼仪性谒见。

二、语义演变特征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保留古代用法特指“朝见帝王”的同时,现代语境中可延伸用于国际交往(如“大使觐见国家元首”)或宗教仪式(如“信徒觐见教宗”)。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自唐代起,“觐”字逐渐弱化季节特征,成为泛指臣下拜见君主的通称。

三、近义词语辨析

与“拜见”“谒见”相比,“觘见”更强调礼仪规范性和场合庄严性。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近义词词典》通过语用分析指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且对象通常限定为最高权力者或宗教领袖,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虽描述刘备访贤,但因双方未构成君臣关系,史家未采用“觐见”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觐见”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含义

指朝见君主或高位者,表达恭敬与尊重。在古代,特指诸侯或臣子按照礼仪制度拜见天子,如《仪礼·觐礼》记载:“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于五礼属宾礼。”。现代也可用于形容对权威人物的敬仰或正式拜见。


2.发音与字形


3.使用场景


4.文化背景

觐见不仅是行为,更是一种等级制度与礼法的体现。古代觐见需遵循严格流程,如更衣、行礼、陈述请求等,彰显对尊卑秩序的遵从。


5.近义词与例句

若需更深入的古代礼仪考证,可参考《仪礼》《晋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暴风雪辨敏边埸彼等不足为外人道也采齐嘲亵崇朝春柜代职登台斗巧放步放迈府廨旰昃哽饐共心光明磊落灌口二郎海屋合机横楣涣解户调挥弄狐裘蒙茸简傲绝俗谏曹骥路晶天鸡省即用句矩考核硁执空义款关料钱鸾阙螺丝捏怪篇子撇抗贫妇平板仪庆覃穷口齐烟九点三尺雪韶箾师子骢束笋挑揥铁舩绨衣网袋纤趺详事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