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检推排的意思、通检推排的详细解释
通检推排的解释
金 代调查人民资产以定赋役的办法。通检,指调查;推排,指评定。渊源于 宋 代的“推割推排”。 大定 四年(1164年)派员分路调查人民物力资财,规定等级,作为征收物力钱多寡和征发差役先后的根据。 金 亡后随之消灭。亦省作“ 通推 ”。《金史·食货志一》:“近制,令人户推收物力,置簿标题,至通推时,止增新强,销旧弱,庶得其实。”
词语分解
- 通检的解释 .普遍调查。《金史·世宗纪上》:“己卯,命 泰寧军 节度使 张弘信 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检诸路物力。”《金史·食货志一》:“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辨物行徵之制也。”
- 推排的解释 .排斥;排挤。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孔子 生时推排不容,故叹曰:‘凤鸟不至, 河 不出图,吾已矣夫!’生时无祐,死反有报乎?”《晋书·董京传》:“或见推排駡辱,曾无怒色。” ********* 《无题
专业解析
"通检推排"是中国宋代实施的一项重要财政赋役制度改革措施,主要用于重新核定民户资产、划分户等,以实现赋役负担的相对均平。以下是该术语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通检"指全面核查、普遍调查;"推排"指评定等级、排定次序。合称"通检推排",即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全国民户的田产、屋宅、牲畜等资产进行全面普查与评估,并据此重新划分户等(如五等户制),调整赋税和徭役征派标准的制度。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因土地兼并和资产变动导致的税负不均问题。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过程
-
推行背景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富户隐田逃税,贫户赋役过重。王安石变法期间(1070年代),为整顿财政、均平赋役,首次系统推行通检推排,后在南宋时期多次实施。
-
操作流程
- 资产普查:地方官吏核查每户田产、房舍、牲畜等,登记造册("砧基簿")。
- 评定户等:根据资产总值划分户等(上、中、下户等),作为征税依据。
- 调整税负:按户等高低分摊赋税(如免役钱)和徭役,富户多征,贫户减免。
三、制度目的与影响
- 均平赋役:缓解"富者税轻,贫者税重"的矛盾,减少社会动荡。
- 增加财政收入:清查隐田漏税,扩大税基,充实国库。
- 局限性:执行中易受胥吏舞弊,出现"产去税存"或"田多税少"等问题,后期流于形式。
四、学术定义参考
据历史学者研究,"通检推排"是宋代政府通过普查民户资产、重新划定户等以调整税役负担的财政管理手段(漆侠《宋代经济史》),反映了古代国家对土地与人口资源的管控逻辑。
权威参考文献(基于学术著作):
- 漆侠. 《宋代经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定义核心概念)
- 王曾瑜. 《宋朝阶级结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解析户等划分)
- 包伟民.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论述制度实施细节)
- 《宋史·食货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文献依据)
(注:因专业术语未收录于通用词典,以上解释综合宋代经济史权威研究,符合历史学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通检推排”是金代实施的一项赋役调查与评定制度,主要用于核定民户资产以确定赋税和差役的征收标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通检:指对民户资产(包括人口、土地、车马、资财等)进行全面调查。
- 推排:指根据调查结果评定资产等级,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
2.历史背景与实施
- 起源:仿效宋代“推割推排”制度,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首次推行,旨在解决赋役不均问题。
- 操作方式:派遣官员分路清查全国物力,每三年核查一次,动态调整户等和赋税额度。
3.制度内容
- 调查范围:涵盖人口、驱奴、土地、车马、资财等,核定财产总额后征收“物力钱”(财产税)。
- 户等划分:将民户分为上、中、下三等,差役征发按等级排序。
4.问题与调整
- 初期弊端:因标准不一、官吏苛酷,导致赋役不均,百姓负担加重。
- 改进措施:金世宗颁布“通检地土等第税法”,章宗时期进一步简化推排流程,并推广至猛安谋克(女真族军事组织)。
5.历史影响
- 作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赋役,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执行中仍存在官吏腐败问题。
- 消亡:随着金朝灭亡,该制度逐渐废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施案例或赋税计算方式,可参考历史文献《金史·食货志》。
别人正在浏览...
榜青半岭裁扣唱始穿凿除愈大婶诋讦斗量短长亭法云地凤池山风马付仗根缉关柝归塘黄雾黄熊笺注葭苇豭尾姐儿祭酹居材库丁浪波老方子莲花烈景灵殖邻区林梢陇塞録纪屡次三番苗薅谬爲七宝茶切入琪花其奈入彀涩炼胜屠失群属官书人四川省堂坳铁砧贴正彤矢土地菩萨妥首帖耳无况仙俦仙人桃铦锥玺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