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邈的意思、迢邈的详细解释
迢邈的解释
犹遥远。《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应贞 《临丹赋》:“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濬遐。”
词语分解
- 迢的解释 迢 á 远,高远的样子:迢远。迢递。千里迢迢。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邈的解释 邈 ǎ 遥远:邈远。邈邈。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迢邈”的汉语词典释义
“迢邈”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复合形容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迢”和“邈”并列构成,核心语义均指向遥远。其详细释义如下:
-
基本释义: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极度遥远。
- 空间维度: 指地理距离非常辽远,难以企及。例如形容山川阻隔、路途漫长。
- 时间维度: 指时间久远,追溯至远古或绵延至未来。例如形容历史长河、岁月悠长。
- 该词蕴含一种因距离或时间跨度巨大而产生的渺茫、难以触及或难以追忆的情感色彩。其程度比单用“迢”或“邈”更深,强调极致的遥远感。
-
语素分析:
- 迢 (tiáo): 本义即为遥远。《说文新附·辵部》:“迢,遰也。”段玉裁注:“迢迢,远也。”常用来形容路途、星辰等,如“千里迢迢”、“迢迢牵牛星”。
- 邈 (miǎo): 本义也为遥远。《说文解字·辵部》:“邈,远也。”常用来形容空间距离大或时间久远,带有一种渺茫、难以企及的意味,如“邈远”、“邈若山河”。
- 二者结合,“迢邈”形成同义复用的结构,显著强化了“遥远”这一核心语义。
-
用法特点:
- 书面语色彩浓厚: “迢邈”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或具有仿古风格的书面表达中。
- 多作定语或谓语: 常用于修饰表示空间(如山河、道路)或时间(如岁月、往昔)的名词,或直接描述其状态。例如:“迢邈的征途”、“山川迢邈”、“岁月迢邈”。
- 情感色彩: 常带有一种苍茫、寂寥、怀旧或敬畏的意境,与辽阔、久远所带来的渺小感或追思感相关联。
-
古籍例证:
- 虽不如“迢迢”、“渺邈”等词常见,但在古典文献中仍有迹可循。例如在《昭明文选》所收录的南朝诗人作品中,或后世文人的仿古创作中,常可见其用于描绘壮阔辽远的时空景象,烘托深沉的情感。
“迢邈”意指极其遥远,既可指空间距离的辽远无际,也可指时间跨度的悠长久远。它由两个表示“远”的语素“迢”和“邈”并列构成,属于书面语色彩浓厚的古雅词汇,常用于营造一种因时空距离巨大而产生的苍茫、渺远或深沉的意境。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该权威词典对“迢”、“邈”及类似复合词(如“迢递”、“渺邈”)的释义是理解“迢邈”词义构成和用法的基础依据。
- 《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作为重要的文学总集,其中收录的赋、诗等作品是考察“迢邈”等古雅词汇在早期文学中实际运用的关键语料库。
- 历代诗词作品:唐宋及后世诗人的创作中,对“迢”、“邈”的使用(如杜甫、李白等),有助于理解“迢邈”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迢邈”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iáo m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迢邈”意为遥远、高远,既可形容地理空间的距离(如山川、道路的漫长),也可引申为时间或抽象概念的久远(如历史、未来)。
二、词源与详细解释
-
词源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的释义:“迢者,远也;邈者,高也。”后晋代应贞在《临丹赋》中写道:“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濬遐”,进一步以文学化表达强化了“遥远”的意象。
-
引申义
除具体的地理距离外,还可用于描述时间跨度(如“迢邈的过去”)或抽象概念的高远(如理想、境界等)。
三、使用场景
- 地理描述:如“迢邈的山川”“迢邈的旅途”;
- 时间或抽象概念:如“迢邈的历史长河”“志向迢邈”。
四、近义词与结构
- 近义词:遥远、辽远、渺远。
- 字形结构:“迢”与“邈”均为半包围结构,二者组合强化了“远”的意境。
五、例句参考
《艺文类聚》引《临丹赋》的经典用例,展现了其文学性表达:“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濬遐”。
别人正在浏览...
鞴蔽梐梱不上台盘草妖车蹬程途抽奬传衍次相摧衄单鲜道曲大煞风趣逗情废人枫木蜂窝附陈慌促惶愦黄台之瓜或乃狐仙健吏击分吉林荩臣径会剧韵伉暴垦租窟室鸾和鸬鷀瘟内鬨拟于不伦暖热泮岸扑堆齐东野语擎拳合掌觑看善知识筲袋神福身光绳缨升元帖十室九匮厮台碎嘴子腾闻誊真天难投辖王德泄剂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