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帖名。 南唐后主 李煜 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 昇元 二年三月 建业 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书碑帖》:“ 江 南 后主 ,尝詔 徐鉉 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名‘昇元帖’。此刻在 淳化 之前,当为法帖之祖也。”参阅 清 孙承泽 《闲者轩帖考》。
关于“升元帖”的词义解释如下:
升元帖是南唐时期重要的法帖名,由后主李煜主持刻石,收录其收藏的古今法帖。其名称来源于石刻中“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的题记()。
历史背景
刻于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由李煜命徐铉将宫廷所藏书法珍品摹刻上石,地点在建业(今南京)文房。这是中国早期法帖刻石的代表之一,早于北宋《淳化阁帖》,被部分学者视为“法帖之祖”()。
文化价值
作为官方编纂的法帖,它系统保存了晋唐名家书法,对后世书法传承影响深远。宋代周密在《志雅堂杂钞》中曾记载其编纂过程()。
名称争议
读音存在“tiē”与“tiè”两种标注。根据书法术语习惯,“帖”在指碑帖时多读“tiè”,但具体需结合文献考证。
现存关于升元帖的记载主要来自宋明文献,原石已失传,其具体内容和形制尚无实物佐证。清代孙承泽在《闲者轩帖考》中亦有相关考证()。
《升元帖》是指一种古代文学作品,通常用于书法练习和篆刻教学。该帖旨在以篆刻文字表达情感,并通过练习提高书法和篆刻技艺。
《升元帖》的拆分部首为“卩”和“元”,其中“卩”为部首,表示印章;“元”为字义,表示开始、起点。整个词共有8个笔画。
《升元帖》最早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书法练习和篆刻教学。起初,它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篆刻文字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篆刻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品,被广泛流传和欣赏。
《升元帖》的繁体字为「昇元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升元帖》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个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例如:
他正在研究《升元帖》的艺术价值。
与《升元帖》相关的组词有:
篆刻、书法、练习、艺术、技艺等。
与《升元帖》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石鼓文、金文、墨宝等。
与《升元帖》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对立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