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无念尔祖。” 朱熹 集传:“藎,进也,言其忠爱之篤,进进无已也。”本谓王所进用之臣,后引申指忠诚之臣。 唐 白居易 《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赠国郡太夫人制》:“生此哲人,为我藎臣,率由兹训,教有所自,恩不可忘。”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盖既经藎臣硕辅,内外合谋,苦心经营者亦逾二十年, 中国 之声威稍稍异於畴昔。”
“荩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来源可归纳如下: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这里的“荩臣”指周文王所任用的贤能臣子。
本义与演变
读音与注音
拼音为jìn chén,注音符号为ㄐㄧㄣˋ ㄔㄣˊ。
应用示例
如《明史·岳正传》中评价官员:“此荩臣也”,即用其引申义,赞其忠诚品格。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指向(如侧重才能或忠诚)。
《荩臣》是一个中文词语,意为忠诚的臣子。
《荩臣》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艹》和《臣》。
《荩臣》总共有11个笔画。
《荩臣》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中的臣子文化。在古代社会中,臣子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以忠诚于君主为责任,尽心尽力为国家尽忠职守。
《荩臣》的繁体写法为「藎臣」。
古时候《荩臣》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一些变体写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法作品和古籍中。
1. 忠诚是一个荩臣最重要的品质。
2. 他表现出了一个忠诚的荩臣的奋斗精神。
3. 曾经的历史上有很多荩臣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
1. 荩臣之心
2. 忠诚的荩臣
3. 荩臣义举
1. 忠臣:指忠心耿耿,为国家或君主尽忠职守的臣子。
2. 精诚所至:指忠诚到达极点,意味着极度忠诚。
3. 忠心耿耿:指忠诚的心意非常坚定。
奸臣:指背叛君主,不忠诚于国家的臣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