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伐贼寇。《左传·宣公二年》:“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 潘岳 《西征赋》:“健 子婴 之果决,敢讨贼以紓祸。” 明 杨继盛 《请诛贼臣疏》:“况臣官居兵曹,以讨贼为职;然贼不专於寇敌,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
“讨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讨贼”指讨伐贼寇或叛逆者,常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行动。其中“贼”不仅指盗匪,也包含危害国家、百姓的敌人或奸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例句,可参考《左传》《三国演义》等文献,或查阅网页中的原始出处。
《讨贼》这个词常用于形容或指代与贼有关的行为或事情,可以理解为对贼进行追捕、讨伐的意思。
《讨贼》的部首是言(讠)和贝(贝),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归类和查字。根据部首和笔画的顺序,可以按照《康熙字典》的规则进行排序。
言的拆分部首是讠,笔画数为2;贝的拆分部首是贝,笔画数为4。因此,《讨贼》的总笔画数为6。
《讨贼》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在古代中文文献中,经常出现讨伐贼寇的场景和内容。后来,这个词逐渐被使用并广泛传播,成为表示讨伐贼寇的一个常用词组。
《讨贼》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討賊」。
《讨贼》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一些差异。在古代的金文、篆书等字体中,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相似的字形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使用《讨贼》的例句:
与《讨贼》相关的组词有:
与《讨贼》近义的词有:
与《讨贼》意义相反的词有:
按狱芭蕉贝树并头丛避色碧耸耸参贯柴立唱声幨幌城寨池岛出逃崔嵬黨權旦夕之危蹀步都料鲂鮃榧实風指鵩入耕车勾死人鹳鹅军寡人过付合和鹤羽回渊嚄唶奬渥嘉穗纠纆基桢聚骨扇苦参灵女籙练美言不信迷迷糊糊明科辇毂下女学士秦川女气逆日月无光水波不兴司徒送佛送落铁闷子车铜钞透视缩影徒取玩幽瑕颣象榻县市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