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贼的意思、讨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贼的解释

讨伐贼寇。《左传·宣公二年》:“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 潘岳 《西征赋》:“健 子婴 之果决,敢讨贼以紓祸。” 明 杨继盛 《请诛贼臣疏》:“况臣官居兵曹,以讨贼为职;然贼不专於寇敌,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贼"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武力或舆论手段征伐叛逆者、剿灭盗匪。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左传·宣公二年》已有"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的记载。具体释义可从三方面展开:

一、词源构成 "讨"本义为声讨、治罪,《说文解字》释作"治也",后引申为征伐;"贼"在古汉语中既指偷盗者,也指祸国乱政之人。《汉语大词典》将"讨贼"定义为"征讨叛逆或盗匪",体现了词语的二元指向性。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政治层面:特指征伐僭越礼法的统治者,如《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讨贼宣言。
  2. 军事层面:指剿灭武装叛乱集团,明代《练兵实纪》强调"讨贼安民,将之本职"的治军理念。
  3. 道德层面:发展出"替天行道"的引申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常以"替天行道,讨贼安民"为旗号。

三、现代语境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讨贼"主要用于历史叙述和文学创作,如钱钟书《围城》中"仿佛周处讨贼归来"的比喻用法。法律语境中已被"剿匪""平叛"等现代术语替代,但仍在成语"讨贼檄文"中保留其修辞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讨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讨贼”指讨伐贼寇或叛逆者,常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行动。其中“贼”不仅指盗匪,也包含危害国家、百姓的敌人或奸臣。


二、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1. 《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批评官员未尽责讨伐逆贼,体现该词在先秦时期已用于政治问责。
  2. 《三国演义》第六回
    提到“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说明“贼”可指国家层面的叛乱势力。
  3. 杨继盛《请诛贼臣疏》
    扩展“贼”的定义,认为“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将奸臣、内患也纳入讨伐对象。

三、实际应用与扩展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例句,可参考《左传》《三国演义》等文献,或查阅网页中的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阿Q百结衣柏子香板渚辩释采斫寸阴尺璧大德丹心如故灯谜顶针绪麻恩荣宴恶实沟塍狗尾草贵孽含烟舟画革煌耀翦刀草降旛简远街面敬空紧张镌价絶路军丁军都峻高居蓄聚萤映雪看人眉睫诳话刳脂剔膏拉歌缧囚胪传马正面饼没乱内父内书房拍拖奇车青翻青霄情种膳服伤剥山水诗哂然深重师姐受具恕直松碎无壅衔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