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降旛的意思、降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降旛的解释

亦作“ 降幡 ”。表示投降的旗帜。 唐 刘禹锡 《三阁辞》之三:“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降旛早竖闔城全,赢得 杭 民称佛子。” 吕志伊 《读史感赋》:“降旛纵出 石城 隈,霸气西南尚未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降旛(jiàng fān),汉语词汇,指古代表示投降时竖起的旗帜。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1. 基本释义

    由“降”(投降、降服)和“旛”(长条形的旗帜)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即“表示投降的旗帜”。在古代战争中,守城一方或战败方竖起降旛,是向敌方传达停止抵抗、愿意归顺的信号,是投降仪式的关键标志物。

  2.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降旛常见于中国古代战争和政权更替的记载中。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此句描绘了西晋灭吴时,吴主孙皓在都城建业(今南京,古称石头城)竖起降旗投降的历史场景。它形象地记录了战败方终止抵抗、承认失败的关键时刻。

  3. 文化象征意义

    降旛超越了其作为具体物件的功能,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已成为战败、屈服、政权终结的强烈象征符号。它承载着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感慨,常被用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对“降旛”基本释义的权威界定。
  2.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收录于《全唐诗》) - 包含“一片降旛出石头”的原始诗句,是理解该词历史意涵的关键文献。
  3.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了吴主孙皓投降的史实背景。
  4. 《资治通鉴·晋纪》(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提供了西晋灭吴、东吴灭亡过程的详细历史记录,为“降旛”所象征的历史事件提供了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对“降旛”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降旛”(拼音:jiàng fān,亦可读xiáng fān)指古代战争中表示投降的旗帜。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悬挂特定旗帜传递投降意愿。异体写法为“降幡”,两者可通用。

二、字词解析

三、文学典例
最著名的用例出自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以“降旛”象征东吴政权的覆灭。另在其《三阁辞》中亦用“降幡”暗喻陈后主投降。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中“降”的读音选择:描述动作时读jiàng(如降落),表投降时读xiáng。

别人正在浏览...

北京大学图书馆鼻梁骨比目摈迹秤杆淳曜刺螫词严义密爨涤麤浊打勤劳打早断鹤继凫渡江犯事風颶分工焚修改张易调干名犯义贡禄雇赁号啕大哭河幅黄沙碗贱出架子结扭极戒旧窝军资溃口览照丽兵陵厉励翼露宿毛举媒諓袂云汗雨面若死灰内邑扭股儿糖牛气披析绮错人贩子如入无人之境溽夏赡地梢梢圣笤神尧释渴私全天竈调悦微胤纤埃缃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