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酒器。 唐 王昌龄 《何九于客舍集》诗:“罍觴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罍觞”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由“罍”与“觞”两个古代酒器名称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说文解字》释义,二字本义如下:
一、单字溯源
罍(léi):形声字,从缶,畾声。本指青铜制的大型盛酒器,口小腹深,有三足或圈足,常饰以云雷纹。《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句,印证其宴饮礼器功能。东汉郑玄注《周礼》称其为“酒樽之属”,多用于祭祀或贵族宴席。
觞(shāng):形声字,从角,伤省声。原指兽角制成的饮酒器,后泛指酒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实曰觞,虚曰觯”,强调其盛酒功能,《礼记·投壶》载“请行觞”即指举杯劝饮。
二、组合词义 “罍觞”连用始见于南北朝文献,属偏义复词,侧重指代整套酒器或宴饮场景。如南朝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三表》中“罍觞不御”即表达停止宴乐之意,体现古代以酒器借代宴饮文化的修辞传统。唐代诗文中亦见“罍觞既撤”等表述,多与礼仪、宴集相关。
三、文化引申 该词承载三重文化内涵:
“罍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酒器或酒宴场景,具体解释如下: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何九于客舍集》中写道:“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此处以“罍觞”代指宴饮场景,表达未尽的事业与未尽兴的宴席之间的对比。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详细用法或文学例证,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凹凸花测候谗讟承佃承落臭名远扬鹾茵诋薄番校飞榱抚军沟壕遘奸棺柩蒿目时艰呵遣合族画卯见性成佛嚼咬金柈锦亭军簿居亭主科白恐惶餽送类祭劣厥淩铄栗惓龙凤帖梅兰芳靡骨目瞑狃恩频日迁序秋赋全材饶有风趣人言乳羝伤时山照少驻身操井臼身教首悔戍漕酸辣辣檀公策铜章吏脱懒托姻土壤地带性雯盖文山象管巷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