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疮肿的意思、疮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疮肿的解释

疮疖溃疡之疾。《后汉书·济北惠王寿传》:“头不枇沐,体生疮肿。”《旧唐书·职官志三》:“医术,谓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疮肿,指皮肤或肌肉组织因感染、损伤或内在病理因素导致的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化脓性病变。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分解

  1. 疮(瘡)

    • 本义:皮肤或黏膜发生的溃烂性疾病。《说文解字》释为“创也”,指外伤或痈疽溃破之症。
    • 引申义:泛指一切化脓性炎症或体表溃疡(如《玉篇》:“疮,痍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肿(腫)

    • 本义:皮肉因发炎、充血等异常隆起。《释名·释疾病》载:“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 医学特征:局部气血壅滞,伴随红、热、痛(《黄帝内经·素问》)。

      来源:《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中医病理释义

疮肿在中医属“外科疮疡”范畴,核心病机为气血瘀滞、热毒蕴结:


三、典型临床表现

  1. 局部症状

    • 红肿灼痛,边界不清(如痈、疖);
    • 溃后流黄稠脓液,或伴坏死组织;
    • 慢性疮肿可见暗紫肿硬、渗液清稀(如臁疮)。
  2. 全身反应

    • 急性期伴发热、口渴、便秘(热毒证);
    • 迁延期见乏力、面色苍白(气血两虚证)。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四、古籍文献佐证

  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强调火毒致气血瘀滞为疮肿根本。

  2. 《外科精义》:

    “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

    指出肿势特点与病位深浅的关联。


五、现代医学对应病症

疮肿涵盖多种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变:

网络扩展解释

“疮肿”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医学定义

  1. 基本概念
    疮肿指皮肤或深层组织因细菌感染引发的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疼痛、灼热感,严重时伴随脓液形成或溃疡。根据感染深度不同,可分为“疮”(较深层的化脓性病变)和“肿”(浅表性炎症肿胀)。

  2. 病因与症状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皮肤破损、免疫力下降等。典型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可能伴随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1. 古代医学分类
    唐代《旧唐书》将“疮肿”列为独立医学分支,与体疗、小儿科等并列,表明其作为传统中医外科疾病的重要地位。

  2. 古籍引用
    《后汉书》记载“体生疮肿”,描述因长期不洁导致的皮肤溃烂病症,反映古代对疮肿的观察与记录。


三、延伸含义

  1. 社会比喻
    成语中“疮肿”可比喻社会弊端或矛盾积聚到难以忽视的程度,如“社会疮肿”。

四、相关术语区分


五、治疗与建议

西医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中医则通过清热解毒方剂或外敷疗法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现代医学治疗方案,可参考《旧唐书·职官志》或皮肤科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骆备列摽虔叉麻雀辰砂敕语冲注词臣赐惠丹溪倒戈琱镂貂毛顶头银两法场翻台肥田風媧分析天平腹背之毛更害苟利子恒辉黄澒黄巾力士回文诗护理江城子教养旌善惩恶景深进膺坎儿路窠丛凉快连墙礼异满埳钮子欧姆定律聘弓曝衣楼谦匿敲边鼓樵薪汽车工业求乞趋泽伤痛少成若性设谋诗谛衰谢束牛腰司徒台观退厅微脉问寒问暖无地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