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兵书《六韬》、《玉钤篇》的并称。后因以泛指兵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赵蕤 者, 梓州 盐亭县 人也,博学韜鈐,长於经世。”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宋令文 、 彭博通 徒鬭气力,而不习韜鈐。”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一班儿晓夜习韜鈐,磨新剑,著先鞭,估量着直捣到 长山 、 黑水 边。”
(2).借指用兵谋略。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礼乐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清 王韬 《拟上当事书》:“ 湘 军、 淮 军夙称劲旅,统兵大员皆身经百战之名将,久嫺行阵,深諳韜鈐。”
(3).借指武将。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凡縉绅之家,韜鈐之族……概无诛求,以示宽厚。”
韬钤(tāo qián)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合成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含义如下:
本义指兵器套与锁钥
“韬”原指弓、剑的套子(如弓韬、剑韬),引申为“隐藏、收敛”;“钤”指锁具或关键,象征“掌控、约束”。二字结合,字面指兵器的收纳工具,暗喻对军事力量的收放控制。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参考。
核心引申义:兵法谋略
古代文献中,“韬钤”特指用兵的谋略与兵法,如《宋史》载“深晓韬钤”即精通军事策略。此义项强调对战争艺术的系统掌握,涵盖战术布局、兵力调度等。
来源:古代兵书及史籍用例,如《武经总要》。
抽象扩展:泛指深藏不露的才智
衍生为隐藏才能、不露锋芒的处世智慧,如“胸藏韬钤”形容人有谋略而不张扬,体现道家“守拙”思想。
来源:古典文学中的隐喻用法(如明清小说)。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
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权威古籍语料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主要收录于《宋史》《武经总要》等典籍。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专业辞书电子版(如“汉典”网收录的释义)。
“韬钤”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āo qián,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义
指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篇》的合称。这两部典籍被视为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后逐渐成为兵书的代称。
引申义
字义解析
示例用法: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提到“博学韬钤”,即称赞某人精通兵法谋略。
把臂入林宝精八衢忭踊徧至补諡布头牋才方岔道口阐扬光大程老冲佑观垂诫存长大将军动物油冬泳饭牀方社放羊桂髓椒浆寒冽黑氯土横戈跃马怀金画龙不成反为狗黄种假日经济九宝酒亭蹶跌开心见胆阚喝孔曾媿辞另眼相待立人达人枚数闷然秘轨陪台平步登天平炉披心迁职峭急契经惹祻若英伸屈识职私庙嗣体司用贪位天命论忘情负义委法限蔽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