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兵书《六韬》、《玉钤篇》的并称。后因以泛指兵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赵蕤 者, 梓州 盐亭县 人也,博学韜鈐,长於经世。”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宋令文 、 彭博通 徒鬭气力,而不习韜鈐。”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一班儿晓夜习韜鈐,磨新剑,著先鞭,估量着直捣到 长山 、 黑水 边。”
(2).借指用兵谋略。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礼乐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清 王韬 《拟上当事书》:“ 湘 军、 淮 军夙称劲旅,统兵大员皆身经百战之名将,久嫺行阵,深諳韜鈐。”
(3).借指武将。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凡縉绅之家,韜鈐之族……概无诛求,以示宽厚。”
“韬钤”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āo qián,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义
指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篇》的合称。这两部典籍被视为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后逐渐成为兵书的代称。
引申义
字义解析
示例用法: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提到“博学韬钤”,即称赞某人精通兵法谋略。
《韬钤》(tāo qián)是一种古代文官封职的名称,意为隐藏智慧和才能的人。这个词在古代的朝廷中,用来指代那些具有出色智慧和见识的人才。
《韬钤》的拆分部首是钅和韦,其中钅表示与金相关的意义,韦表示与织布相关的意义。根据字典记载,它的总笔画数是18画。
《韬钤》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制文化。在古代,朝廷为了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会设立一些特殊的职位称号,以表彰其才能和智慧。《韬钤》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在繁体字中,韬钤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韬钤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和笔画有微妙的变化。具体而言,字形上可能有些许差别,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并无太大差异。
1. 他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韬钤之职。
2. 这位官员的能力非常强,堪称是一位真正的韬钤。
组词:高韬(gāo tāo,意为高人才智)、人钤(rén qián,意为有才华的人)。
近义词:宝印(bǎo yìn,意为重要的印信)。
反义词:庸才(yōng cái,意为没有才能的平庸之人)。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棒实迸溅别割鄙子波凑不挑陈凯歌楚邑打本大旱望云导板攧扑不破钓线二女燔溺反首辅臣附质感音高任官位孤夷画筹荒茫宦家僵立积神快牛夸衆老甲鱼芦花率同茫茫搦翰奴颜婢膝俳谐蟠萦屏逐冗芜弱冠之年傻虎虎哨守慎始慎终摄召噬菌体受潮説喈松鼯素人田茅铁道兵铁肩挺括通疏桶子花偷声围透先本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