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花小,白色或蔷薇红色。根和根茎都可以入药,用作镇静剂。
缬草(xié c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植物学及药用含义的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该词为名词性词汇,指代败酱科缬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Valeriana officinalis,其根茎可入药,具有镇静安神等功效。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缬”字本义指染有花纹的丝织品,《说文解字》记载其“从糸,曷声”,后因植物花序形态似织物纹样而被借用为植物名。该命名方式体现了汉语造词法中“取象类比”的特点。
在植物学特征方面,缬草株高可达1.5米,叶片羽状深裂,夏季开淡粉色伞房花序。其根状茎含缬草烯酸、缬草酮等活性成分,《中华本草》记载其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失眠等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该植物提取物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活性产生镇静效果。
作为传统中药材,缬草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已有“安神定悸”的记载。中国植物志数据库显示,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南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林缘。欧洲同属植物V. officinalis L. 也被广泛用于草本疗法,印证了该植物的跨文化药用价值。
缬草(学名:Valeriana officinalis)是一种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败酱科缬草属。以下从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及别名等方面综合解释:
形态
株高可达150厘米,根状茎粗短,须根簇生且具浓香气味。茎中空,表面有纵棱;基生叶早枯,茎生叶羽状深裂,裂片7-11片。花淡紫红色或白色,呈伞房状花序顶生,花期5-7月,果期6-10月。
分布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的山坡草地、林下或沟边,野生或人工栽培。
性味与功能
性辛、甘、温,归心、肝经,具有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
用法
根及根茎入药,常用量1-2钱(约3-6克),可煎服或与其他药材配伍。
缬草在各地有不同俗称,如拔地麻、媳妇菜(陕西)、香草(河北、甘肃)、大救驾(四川)等。其名称“缬”源于古代织物染色工艺,可能与花序色彩斑斓有关。
缬草药用需遵医嘱,尤其对镇静类药物敏感者慎用。野生资源需合理采挖以保护生态。更多信息可参考权威中医药资料或咨询专业医师。
阿枉白法板权背书豳风禀单不栉进士槽枋窜藏错错大帛呆滞大门头儿诞曜鼎镬断峤奋矜府号光线鼓乐齐鸣撼动黑黜黜火塔子狐骚臭荐新交感鲸猾京口酒槿艳拒之门外开募靠拢零陵龙兴云属买犊卖刀茅君猛击母难日滂沱大雨蓬筚生辉贫时交魄荡魂飞掊取迁序蚑离求马于唐市秋搜丧服三心两意商庶商夷四谛缌麻服天临苕峣褪去巫妪纤惰香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