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垂戒 ”。
"垂诫"是汉语中的书面用语,具有警示与训导的双重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垂"(流传、留存)与"诫"(告诫、规劝)复合构成,本义指通过文字或言行留下训示,使后人引以为戒。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书·毕命》记载的"垂裕后昆"即暗含此意。
字源考据显示,"垂"在甲骨文中象形草木枝叶下垂,引申为自上而下的传递,《说文解字》释为"远边也",后衍生出流传、留存之意;"诫"从言戒声,《说文》解作"敕也",强调用言语约束行为。二字组合在汉代已见端倪,如《汉书·艺文志》载"垂诫后世"的编纂理念。
文献例证方面,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评述"庄宗之失"时,明确使用"垂诫万世"强调历史教训的警示价值。明代王阳明《传习录》中"垂诫学者"的表述,则体现儒家教育观中的警示传承功能。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训导领域。如故宫博物院《资治通鉴》展陈说明中,将司马光编纂动机解释为"垂诫君王",突显其作为治国镜鉴的现代阐释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B级学术词汇,标注为"正式文书用语"。
近义辨析需注意:"垂训"侧重正面教导,"垂诫"着重反面警示;"训诫"属现代司法术语,而"垂诫"保持古典书面色彩。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标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为0.0003%,属于保留在典籍中的高阶词汇。
“垂诫”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警示或训导引导他人认识错误,也指留给后人的训戒。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核心意义
“垂诫”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常见于历史、文学作品中,强调通过具体行为(如铭文、训示)传递警示意义。现代使用较少,但可用于表达对传统教训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疑经》《答张彻》等古籍原文。
爱势贪财白俄板块报仇雪恨葆宫八咏楼参衡撑达叱咄川祇淳雅翠幌邓禹第主反逆吠形吠声讽诏富贵逼人浮热赶考钩针贵官过幸豪烈黑丹横经红灯记后拥前呼环坐脚钩截割金元进账沮异柯笛陋远鲁男子罗之一目茅以升马相如蓬阆翩翩年少前次罄地栖憇呿颐结舌上家奢摩他侍医爽籁司钲娑罗绵烫洗谭説甜品颓节外转诿卸先难后获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