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郡的意思、六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郡的解释

指 汉 的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六郡。《汉书·地理志下》:“ 天水 、 陇西 ,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皆迫近 戎 狄 ,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 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颜师古 注:“六郡谓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河西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六郡凑其衣冠,五陵穷其轨躅。” 唐 杨炯 《刘生》诗:“卿家本六郡,年长入 三秦 。”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闻风六郡勇,计日五戎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郡"是古代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指向性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及《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核心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特指汉代西北边郡组合 在《汉书·赵充国传》注引应劭说中明确界定为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这组行政单位位于汉朝西北边疆,属军事要冲,因盛产良将精兵而闻名,《后汉书》特别强调"山西出将"的地域特征正源于此六郡。

二、地理方位的特殊属性 六郡均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区域,涵盖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及陕西北部,地形以山地、塬梁为主。这种特殊地貌既形成天然军事屏障,又培育出尚武善战的民风,《读史方舆纪要》评价其为"襟带河山,形胜之地"。

三、文化概念的延伸使用 唐代文人常用"六郡雄"代指杰出军事人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六郡雄杰"的表述。明清地方志编纂时,常以"六郡"作为西北边防的代称,如《陕西通志》多次使用该词描述边防建制沿革。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及历代地理总志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六郡”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六郡”指汉代西北边境的六个郡,具体包括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部分文献中“西河”也作“河西”)。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主要用于描述汉代军事与人才选拔的重要区域。


历史背景与特点

  1. 地理位置
    六郡位于汉朝西北边陲(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靠近匈奴等游牧民族聚居地,长期面临外族侵扰,因此民风彪悍,重视军事训练。

  2. 军事意义
    因地处边境,六郡百姓以骑射为生,成为汉朝精锐兵源。据记载,汉代禁卫军“羽林”“期门”多从六郡的“良家子”(清白人家子弟)中选拔,许多名将如李广、赵充国等均出身于此。

  3. 文化影响
    六郡的尚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诗人张九龄、杨炯等曾以“六郡勇”赞颂边疆将士的英勇。


其他说法辨析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东汉末年河北地区的“六郡之盟”,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史籍,可能与汉代西北六郡混淆。主流观点仍以《汉书》记载的西北六郡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地理志》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灿白额虎八冥别鹄才丽怅怅承上启下磁画单介诞生帝极度数独松关凡夫扶箕改夺高高在上革昊广陵挂瓢国孝华灯荒怠花绶花蹄胶目惊惶万状尽礼老实话连搭论说文埋剑芒达曼胡缨没掂三盟载民能磨砺以须穆宣鸟吊山骈赘谦让未遑鬐发绕殿雷三盆手设利笙丛升阳殿射亲十八事斯大林格勒似若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踏藉桃弧棘矢天畔投袂荷戈竵匾法晚智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