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绨缃的意思、绨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绨缃的解释

书的外套。古常用浅黄色的丝质物作书卷函套,故称。亦指书卷。《晋书·后妃传序》:“得失遗跡,焕在綈緗,兴灭所由,义同画一。”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徧綈緗於七阁,弹竹素於九流。” 明 唐顺之 《题张学士仰宸楼楼藏赐书》诗:“ 瀛洲 别舘切清虚,詔赐綈緗出 石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绨缃(tí xiā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绨"指粗厚光滑的丝织品,《说文解字》载"绨,厚缯也"(来源:《说文解字注》)。"缃"原指浅黄色丝帛,《释名·释采帛》记载"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来源:《释名疏证补》)。二字组合本指用作书籍封套的浅黄色丝帛,汉代典籍《后汉书·杨终传》"绨缃有编,简牍斯存"即用此意(来源:《后汉书集解》)。

二、引申义发展 因古代重要文献多用绨缃包裹保存,该词渐成典籍代称。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多次以"绨缃"指代珍本古籍(来源:《藏书纪事诗》)。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古籍装帧或代指珍贵文献,如"绨缃芸帙"形容装帧考究的典籍。

三、文化意象 该词承载着古代书籍装帧技艺的审美特征,《齐民要术》记载桑树种植与丝帛染制工艺,印证了绨缃制作与传统农桑文化的密切关联(来源:《齐民要术校释》)。在版本学领域,绨缃质地成为鉴定古籍年代的重要依据,明代《装潢志》详述其装帧应用(来源:《古籍版本学概论》)。

网络扩展解释

“绨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由“绨”和“缃”两个单字组合而成,需结合两者的含义进行解释:

  1. 绨(tí)
    指一种厚实平滑的丝织物,常用于古代服饰或贵重物品的包装。例如《史记》中提到的“绨袍”即用此材质制成,象征朴素而珍贵的衣物。

  2. 缃(xiāng)
    原指浅黄色的丝帛,后引申为书卷的代称。因古代书籍常用浅黄色绢帛包裹,故有“缃帙”“缃素”等词,如《陌上桑》中“缃绮为下裙”即描述服饰颜色。

组合义推测:
“绨缃”可能指用厚丝帛(绨)和浅黄绢(缃)制成的书籍封套,或泛指珍贵典籍。例如,可类比“缥缃”(青白色与浅黄色帛,代指书卷)的构词方式,表达对书籍的雅称。

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若需准确释义,建议提供更多文本背景或查阅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邦道边将标征并驰伯歌季舞查铺臣事炽然冲飇愁盘稠杂待除登僧顿挫抑扬放笔蜚声非所芬芳馥郁浮鹅钩拂袖干净利索歌风亭长圪垃犷烈寒地哼儿哈儿惶促麾下货取晈然机样絶响钧驷苛政馈养拉大旗,作虎皮来翰乐岁凉篷轹釜待炊理解慜念末厥木柑丘亭塞渊声采沈挚世禅时难梳栊韡韡微恙文帅无生法汙泽相将先鸣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