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犷激烈;暴躁。《法苑珠林》卷十一:“故 师子国 人形貌卑黑,方颐大顙,情性獷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战主国》:“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人性獷烈,邪正兼信。”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三:“ 刘氏 初以柔婉闻,凡数年,其后忽獷烈自恃,不可禁,往往有逆意者即发怒。”
“犷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ǎng liè,其核心含义为粗犷激烈、暴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或地域民风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性格或行为方式的粗野、刚烈、激烈,带有难以驯服或暴躁的倾向。例如《法苑珠林》中描述“师子国人情性犷烈”,《大唐西域记》提到战主国“人性犷烈”。
语境应用
近义词与关联词
可关联“粗犷”“暴烈”“刚猛”等词,但“犷烈”更强调原始、未经雕琢的激烈特质。
如需查阅具体古籍例句或进一步分析,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犷烈》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野性和猛烈。
该字由“犭”和“火”两个部首组成,总计11个笔画。
《犷烈》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九年》,用来形容某些动物的狂野和火热。
犷烈的繁体字为「獷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犷」字的上方有一个象征野兽形态的标志,「火」字则更加像火焰的形状。
1. 这只猛兽的眼神犷烈而凶悍。
2. 他的演唱充满了犷烈的激情,让观众们为之倾倒。
犷烈性格(形容词短语)、犷烈斗志(名词短语)、犷烈变化(名词短语)。
狂野、粗暴、激烈。
温顺、温和、和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