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大雅》篇名。颂扬 周 自 后稷 、 公刘 以来,后人承其事业,享受福禄。 旱 ,山名。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归来煮瓠叶,弟子歌《旱麓》。”
(2).干旱的山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旱麓(hàn lù)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其释义与文献溯源如下:
字义分解
合称“旱麓”即旱山山脚,泛指山脚地带。
文献出处
源自《诗经·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描写旱山山脚林木繁茂之景。汉代郑玄笺注:“旱山之麓,草木润泽”,强调其地理特征。
《毛诗正义》释“旱麓”为“旱山脚也”,并引《汉书·地理志》佐证旱山在汉中郡南郑。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麓”本义为“守山林吏”,后引申为山脚,印证地貌含义。
《旱麓》篇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起兴,后世常以“旱麓”象征:
“旱麓”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同时也可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来源与主题
《旱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全诗共六章。其主旨历来有两种解释:
诗句与意象
诗中“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描绘了旱山脚下榛树、楛木茂盛生长的景象,暗喻周室基业繁荣;后文提到的“玉瓒”“黄流”等祭祀用具,则象征礼制与福泽传承。
“旱麓”中的“旱”指旱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原南郑县)附近,“麓”即山脚。该地被认为是周朝先祖活动的区域之一。
唐代刘禹锡、宋代苏轼等文人均在诗文中引用“旱麓”,借以赞颂德行或自然景观的丰饶。
“旱麓”兼具文学与地理双重内涵,其核心既是对周代先祖德业的颂扬,也承载了儒家对仁政思想的推崇。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诗经》注疏及相关考古研究。
逼塞补敝起废不知不觉嶒峻澄深侈御椿囷崔崪打冷战宕账地头蛇豆萁燃豆蠹民风驭够瞧的骇龙走蛇海翁汗青头白贺雨红肿惶沮幻灭魂灵讲剑见习甲状软骨激触襟上即若酒殽军乐巨族揩摨鲁叟莽渺鸣鹄慕嫪鸟贼潎洌平施钱币千金敝帚牵萦亲嫡清风子清霄契若金兰荣古虐今赛花灯三角兽睡佛水洼死驴提引土枭亡魂失魄微动微服私行雾会歊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