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垢藏疾的意思、含垢藏疾的详细解释
含垢藏疾的解释
包容污垢,藏匿恶物。形容宽仁大度。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国君含垢。”《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逆贼 孙权 ……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羣凶,自擅 江 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 权 ,使南面称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宋 苏轼 《拟殿试策问》:“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敍,兵不得解。”参见“ 含垢 ”。
词语分解
- 含垢的解释 忍受耻辱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左传;宣公十五年》忍辱含垢。;;《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详细解释包容污垢;容忍耻辱。《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唐
- 疾的解释 疾 í 病,身体不舒适:疾病。目疾。残疾。讳疾忌医。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额。 恨:疾恶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点:“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进。疾驰。疾足先得。
专业解析
“含垢藏疾”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释:
-
核心释义(包容缺点与过错):
- 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包含污垢,隐藏疾病”。其核心比喻义是指包容缺点、过错或短处,特指在位者(如君主、领导者)或具有包容心的人能够容忍他人的过失、缺点或自己内部的弊病,体现出宽宏大量的胸怀。它强调的是一种不苛责、能容人的德行修养或治国策略。
-
典故溯源(出自《左传》):
- 该成语典出《左传·襄公十九年》。原文记载晋国大夫叔向引用古语劝谏晋悼公:“……‘含垢藏疾,以待其时。’君其待之!”此处的语境是郑国发生内乱,晋国作为盟主,有人主张趁机讨伐郑国。叔向则建议晋悼公暂时忍耐,包容郑国的内部问题(即“含垢藏疾”),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行动。这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中隐忍待机、顾全大局的策略。
-
结构解析:
- 含垢: “含”,包容、容纳;“垢”,污垢、脏东西,比喻缺点、错误或耻辱。
- 藏疾: “藏”,隐藏、容纳;“疾”,疾病、毛病,比喻缺点、过失或弊病。
- 两词并列,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联合结构,形象地表达了包容、容纳不完美之处的意思。
-
现代用法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含垢藏疾”依然用于形容人(尤其指领导者或胸怀宽广者)能够宽宏大量,不计较他人的过失或缺点。有时也用于指一个集体或国家包容内部的缺点或问题(可能带有中性或略微消极的色彩,暗示对问题的暂时容忍而非彻底解决)。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该权威词典对“含垢藏疾”的词条释义清晰,包含其出处《左传》的典故。
- 《左传·襄公十九年》: 该成语的最早文献出处,记载了其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原意。
网络扩展解释
“含垢藏疾”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hán gòu cáng jí(部分资料注音为“gǒu”,但主流读音为“gòu”),属于联合式结构成语,由“含垢”和“藏疾”两部分组成。
-
本义与转义
- 本义:指君主或上位者应有包容的气量,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提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强调治国者需容忍不完美。
- 转义:后引申为包容坏人坏事,甚至隐含纵容恶行的贬义,如《三国志》中形容孙权“自擅江表,含垢藏疾”。
-
用法与示例
多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宽仁大度或暗含批评的语境。例如:“面对内部矛盾,领导者需有含垢藏疾的胸襟。”(中性用法);“不可因私交而含垢藏疾,放任腐败。”(贬义用法)。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含垢纳污、忍辱负重(强调包容性)。
- 反义词: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强调不容忍恶行)。
-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左传》,后《三国志》《魏略》等史书沿用,词义从褒义的“包容气量”逐渐衍生出贬义的“包庇纵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左传》《三国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编排鬓颜不随溜儿蚕宝宝超用宸垣迟捱唇红齿白粹语丹镂笃终放火烧山幡旆飞脚寒膺豪毛贺双星后陈后院华宠怀质抱真还珠亭胡儿八杈娇娇滴滴焦烟枷杖尽日九五之尊居不重茵跼屈抠抠搜搜狂逞狂乖连鐖轥轹门吏谋面平论蒲筵穷踧曲吕群口铄金詓詓肉头森罗上溜头神泉时英收购站四推跳台廷史图德违署文画吻吮湘沅显亮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