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害灾 ”。犹灾害。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才。” 宋 曾巩 《思轩诗序》:“於是时,蝗起京东,转入 江 淮 之间,秋又皆旱, 抚 独无害灾。”《明史·外国传七·柯枝》:“暴风不兴,疾雨不作,札沴殄息,靡有害菑。”
"害菑"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通作"害灾",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词源构成 "害"指损伤、祸患,《说文解字》释为"伤也";"菑"是"灾"的异体字,初文作"",象洪水横流之形,《尔雅·释地》注"菑谓反草",指破坏性的自然现象。二者组合强化灾害程度。
二、具体释义
三、语义演变 汉代始见连用,唐宋文献多用于奏章陈述灾情。明代《农政全书》将其细化为"天菑人害"的二分法,清代《日知录》则引申为道德层面的"心性之菑"。
该词现主要见于古籍研究领域,现代汉语中已被"灾害""祸患"等词替代。其词义演变轨迹完整记录了古代社会对灾难认知的深化过程。
“害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含义及背景如下:
害菑(hài zī)指灾害,与“害灾”为同义词。其中“菑”通“灾”,表示自然或人为的祸患。
汉代东方朔《答客难》:
“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才。”
意为若天下无灾害,圣人也无法施展才能。
宋代曾巩《思轩诗序》:
“抚独无害灾。”
描述某地未受灾害影响。
《明史·外国传七·柯枝》:
“靡有害菑。”
指未发生灾害。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集注。
敖夫鼇柱白酋谤诅葆爱崩克徧赊鬓烟笔直才赋肠套叠忏洗超趠差品吃寡醋齿剑如归春回大地大别丹经的乳茶点拍顶指砥尚梵天王废话连篇俘庙负装公共市场业务顾景惭形获得弧弦劫略颈圈金缯皲皴科订昆岗枯枝再春老年人流外六贼鸾续满溢甿讼明义蒲帆青铺穹窒尚羊审判权市棍实祸顺畅团缘违德蜗行牛步无諐五千文枭示协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