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試策的意思、試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試策的解釋

古代6*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後漢書·儒林傳下·張玄》:“會《顔氏》博士缺, 玄 試策第一,拜為博士。”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近代以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置秀才、進士兩科,秀才試策,進士試詩賦,其後秀才合為進士一科。” 清 黃宗羲 《論文管見》:“如 丁乾學 主 江西 試,以試策犯時忌削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試策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試策”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方法,其核心形式是主考部門根據政事治理或經義闡釋等方向出題,考生通過書面作答展示才能。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試策是科舉制度形成前的重要考核形式,要求考生針對國家治理、經典釋義等實際問題進行策論寫作,以此評估其政治見解和學術能力。例如《後漢書》記載,張玄因“試策第一”被任命為博士。

  2. 曆史演變

    • 唐代初期,秀才科以試策為主,而進士科側重詩賦;後逐漸合并,試策成為進士科的重要考核内容。
    • 清代仍沿用此法,如丁乾學因試策内容觸犯時忌被削籍,可見其内容與政治敏感性緊密關聯。
  3. 實施形式
    考試通常由官方(“有司”)命題,題目涉及實際政務(如水利、賦稅)或經典解讀(如儒家典籍),考生需以文章形式提出解決方案或理論闡釋。

  4. 影響與争議
    試策既為選拔人才提供了客觀标準,也因内容涉及敏感話題導緻文人獲罪,如明代“文字獄”中常以試策内容定罪。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試策題目差異,可參考古籍《新唐書·選舉志》或《清史稿》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試策

《試策》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是 “讠”(yán)和 “策”(cè),共有10個筆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

在古代,為了選拔合適的人才,進行官員選拔的常用方法是通過策試。策試是指通過書寫策文來考察官員的才能和素質。官員需要編寫一篇文章,用以回答考官提出的問題或解決實際問題,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這個詞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許變化。在繁體字中,“試”字的右邊有一個微小的“虍”(hū)形狀,而在簡化字中被合并為一個“戶”字。因此,繁體字中的“試”字寫作“試”。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這個詞語:
1. 他在考試中通過了試策的環節,成功晉升為高級官員。
2. 你讀了這個材料之後,請發表自己的試策。
3. 她在提出試策的時候展現了她的獨特見解。

一些組詞中可以使用這個詞語:
1. 試研策(shì yán cè):對研究方案進行試驗和策劃。
2. 策論(cè lùn):關于某個問題的策略性的讨論或論述。
3. 試試(shì shì):嘗試一下,試一試。

與“試策”相關的近義詞有:
1. 試用:嘗試使用、試行。
2. 憑策:按照策略行事、根據計劃執行。

與“試策”相關的反義詞有:
1. 放任:不加幹涉,不加控制,任由其發展。
2. 信任:對他人的能力和品質有所确認,給予相信和依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