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名。《淮南子·修務訓》:“服劍者期於銛利,而不期於墨陽、莫邪;乘馬者期於千裡,而不期於驊騮緑耳;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脇號鐘。” 王念孫 《讀書雜志·淮南子十九》:“ 劉績 曰:‘濫脇、號鐘,皆古琴名。 梁元帝 《纂要》以為 齊桓公 琴,是也,作藍脅。’ 念孫 案, 劉 説是也。”
“濫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làn xié,指古代一種名琴的名稱。該詞屬于專有名詞,特指琴類器物,而非字面意義上的“泛濫”或“脅迫”組合。
二、出處與文獻記載
三、結構與詞義分析 “濫脅”為合成專名:
四、相關延伸 與“號鐘”(相傳為伯牙所用名琴)并列,二者均為古代文人推崇的樂器典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器物精神内涵的重視。
濫脅是一個由火和木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13,其中火部的筆畫數為4,木部的筆畫數為9。
濫脅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具有多義性質。在現代漢語中,濫脅一詞多用于形容某人以不正當手段或強制手段威脅他人的行為,通常帶有貶義。
濫脅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濫脅」。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濫脅在古代常常寫作「懶脅」,因為在古代的用字方式中,「懶」與現代的「懶」是同一個字,表示懶散、不勤快的意思。而「脅」則與現代的「脅」相同,表示威脅、勒索。
以下是幾個關于濫脅的例句:
1. 他經常濫脅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 這種濫脅行為是不能被容忍的。
濫脅的組詞有「濫用」、「濫觞」等。近義詞包括「恐吓」、「脅迫」。反義詞則可選擇「和解」、「協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