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诈而隐藏不露。《南齐书·王晏传》:“频授蕃任,輒辞请不行,事似谦虚,情实诡伏。”《隋书·东夷传·高丽》:“性多诡伏。” 元 虞集 《王诚之墓志铭》:“疑似之踪,诡伏之姦,孰死孰生,一决以天。”
“诡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奸诈而隐藏不露”,常用于描述人或行为表面看似正常,实则暗藏阴险意图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由“诡”(欺诈、狡猾)与“伏”(隐藏、潜伏)组成,合指用虚伪掩饰真实意图,暗中谋划不良行为的状态。多用于文献中对心机深沉者的批判性描述。
《南齐书·王晏传》:
“频授蕃任,辄辞请不行,事似谦虚,情实诡伏。”
——批评王晏表面上推辞官职以示谦逊,实则暗藏算计。
《隋书·东夷传·高丽》:
“性多诡伏。”
——描述高丽人性情狡诈且善于隐藏真实目的。
元·虞集《王诚之墓志铭》:
“疑似之踪,诡伏之姦,孰死孰生,一决以天。”
——指难以察觉的阴谋诡计,需依赖天意裁决。
当代使用较少,但在分析历史人物或古典文学时,仍可能遇到该词。需注意其贬义色彩,多含道德批判意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南齐书》《隋书》等史书原文。
诡伏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意思是隐藏陷阱或谋略。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种诡计或伏击的状态或行为。
诡伏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字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10个笔画。
诡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八年》一书中。它在随后的历史上广泛使用,成为人们描述诡计和陷阱的常用字词。
在繁体字中,诡伏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诡伏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伏”在古汉字中常用类似于“卧”的形状来表示。
1. 他用了一种十分诡伏的手段来陷害他人。
2. 战士们在夜晚设置了诡伏,成功地伏击了敌人。
3. 这个计划有点诡伏,我们需要小心行事。
1. 诡计:指用以迷惑他人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 伏击:指潜伏等待时机,突然袭击敌人。
3. 诡谲:指奇怪或不可捉摸的行为或表达方式。
1. 诡计
2. 伎俩
3. 阴谋
1. 明示:指明白地表示或表达。
2. 公开:指公众知晓或可见的。
3. 坦诚:指真诚和坦率,并不隐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