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官吏。《文子·精诚》:“故田者不强,囷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史记·龟策列传》:“官御不彊,其势不成;大将不彊,卒不使命。” 汉 王充 《论衡·命禄》:“故官御同才,其贵殊命;治生钧知,其富异禄。”
“官御”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ān yù,其核心含义为官吏,主要指古代官员或行政管理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官”(官员)和“御”(治理、管理)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管理官员的职责”或“官员的统称”。其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官员的职能与责任。
文献出处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描述官员的职责、能力或整体群体,常见于政论性文本或史书,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作为历史词汇研究。
总结来看,“官御”是古代对官吏群体的统称,强调其治理职能与责任,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语境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子》《史记》等原典。
官御是一个复合词,由“官”和“御”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官员的掌握和管理。
“官”的部首是宀,总笔画数为8;“御”的部首是彳,总笔画数为12。
官御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皇权制度。在古代,官员是由皇帝任命和掌控的,御是指皇帝的命令和掌管。因此,官御合在一起就表示官员受到皇帝的掌握和管理。
繁体字“官御”为「官禦」。
在古代汉字中,官常常写作“冠”,御常常写作“卸”。所以官御在古代的写法为“冠卸”。
1. 她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官员,平日里十分熟悉官御之道。 2. 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对于官御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官服、御驾亲征、官员、官府、御史
官权、官职、官方、官势
民间、庶民、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