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八種樂歌。《呂氏春秋·古樂》:“昔 葛天氏 之樂,三人摻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隋書·音樂志》:“ 伊耆 有葦籥之音, 伏犧 有網罟之詠, 葛天 八闋, 神農 五弦,事與功偕,其來已尚。”
“八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ā què,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八種樂歌,主要用于祭祀或慶典活動。其名稱和主題均與自然、農業、信仰相關。
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古樂》,記載葛天氏部落的樂舞形式:“三人摻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後《隋書·音樂志》也提及“葛天八阕,神農五弦”,說明其在古代音樂中的重要地位。
八阕的具體名稱及主題如下(據《呂氏春秋》):
八阕是中國早期樂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先民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以及農耕社會的生産生活需求,對後世禮樂制度發展有深遠影響。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八阕”可引申為“廣闊的領域”,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古代音樂史相關研究。
《八阕》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八個方向”,形容事物的面、方、向。同時也可以指人的眼界廣闊,見識豐富。
《八阕》的部首是“阜”(fù),總共有13個筆畫。
《八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形容事物的面、方、向。在繁體字中,八阕的字形為「八闕」。
在古代,八阕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如「八」字中的兩點分散在左右兩側。
1. 這座山峰高聳入雲,在陽光下展現出八阕的壯麗景象。
2. 他從小就愛讀書,雖未出過遠門,但他的八阕很寬廣。
八面威風、廣闊天地、八方來賀、闊大無邊
四方八面、八方通行、四通八達
狹隘、片狀、一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