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八种乐歌。《吕氏春秋·古乐》:“昔 葛天氏 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隋书·音乐志》:“ 伊耆 有苇籥之音, 伏牺 有网罟之咏, 葛天 八闋, 神农 五弦,事与功偕,其来已尚。”
“八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ā què,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八种乐歌,主要用于祭祀或庆典活动。其名称和主题均与自然、农业、信仰相关。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葛天氏部落的乐舞形式:“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后《隋书·音乐志》也提及“葛天八阕,神农五弦”,说明其在古代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八阕的具体名称及主题如下(据《吕氏春秋》):
八阕是中国早期乐舞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先民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以及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对后世礼乐制度发展有深远影响。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八阕”可引申为“广阔的领域”,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或古代音乐史相关研究。
《八阕》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八个方向”,形容事物的面、方、向。同时也可以指人的眼界广阔,见识丰富。
《八阕》的部首是“阜”(fù),总共有13个笔画。
《八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形容事物的面、方、向。在繁体字中,八阕的字形为「八闕」。
在古代,八阕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差异,如「八」字中的两点分散在左右两侧。
1. 这座山峰高耸入云,在阳光下展现出八阕的壮丽景象。
2. 他从小就爱读书,虽未出过远门,但他的八阕很宽广。
八面威风、广阔天地、八方来贺、阔大无边
四方八面、八方通行、四通八达
狭隘、片状、一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