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關的烽火。亦借指邊防。《南齊書·王融傳》:“設稾秣有儲,筋竿足用,必以草竊關燧,寇擾邊疆。”《南齊書·高帝紀下》:“今關燧無虞,時和歲稔。”
關燧是古代中國邊防體系中的重要設施,兼具軍事防禦與信息傳遞功能。以下是詳細釋義:
關指邊關要塞的城門或關卡,是扼守交通要道的防禦工事;燧原指古代取火工具,引申為烽火台。二字合稱指邊關設置的烽燧系統,即通過點燃煙火傳遞軍情的邊防警報設施。
關燧常建于長城沿線或邊境險要處,如漢代“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遺址(甘肅敦煌)即屬此類。白天燃煙(稱“燧”),夜間舉火(稱“烽”),通過接力方式快速傳遞敵情。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載:“築亭候,修烽燧”,其布設間距通常為30裡,形成覆蓋邊境的通訊鍊。遇敵襲時,一燧燃信,相鄰烽台相繼響應,可日傳千裡。
“關燧”在文學中常象征邊疆戍守,如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回樂烽前沙似雪”,即以烽燧意象烘托戍邊蒼涼。其運作機制亦體現古代軍事智慧,如《墨子·號令》詳細記載了不同煙火信號對應的敵情等級。
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軍事通史·漢代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 敦煌懸泉漢簡考古研究報告(無直接網絡來源,可查閱《敦煌研究》期刊)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權威線上版本,建議通過圖書館系統檢索紙質文獻驗證。
“關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ān su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關燧指邊關的烽火,也借代邊防事務。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于描述與邊疆防禦相關的軍事設施或整體邊防體系。
文獻記載
字義解析
八寶飯扁螺兵質參彈乘法懲儆騁快尺竹伍符崇飲打虎拍蠅待決登科記雕玑發亮煩痾伏虎林歌嘔孤畝漢胪候風畫棰宦夫賤骨肉解放解慢謹鈍徑迹金秋涓埃之報絕然絕域空房空戶蠟蟲浪頭老玉米蓼蕭六等淪浃昧信難當當南史撚轉兒甯嘉鳑魮捧到天上撇忘疋似衾窠岐山操七絲琴權行山崩地塌實官施事司訓兔丘吳門派小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