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邊境;邊界。 宋 司馬光 《論屈野河西修堡狀》:“伏望陛下察 龐籍 本心,欲為國家保固疆圉,發于忠赤。”《明史·王守仁傳》:“臣恐勞臣灰心,将士解體,後此疆圉有事,誰復為陛下任之!” 鄭觀應 《盛世危言·墾荒》:“故今之言邊防者,汲汲然言選将,言練兵,言籌餉,言製器,而不能言移民墾荒以實其地,誰與我守此疆圉,而防人之侵軼乎?”
(2).猶邊防。圉,抵禦。 明 歸有光 《賀戚總戎平倭序》:“詔書數下,飭勵邊帥,凡任疆圉之責者,莫不人思效命。”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伐明》:“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強,非旦夕可潰者。” 清 黃遵憲 《雜感》詩:“少小讀詩書,開卷動齟齬,古文與今言,曠若設疆圉。”
“疆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āng yǔ”,其核心含義指國家或地區的疆域邊界,同時強調對邊界的保護。以下為詳細解析: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邊界”“邊防”等通俗表達。
《疆圉》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表示中國古代官府的大門或城牆。
《疆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土」。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疆圉》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是漢語詞彙的一部分。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疆圍」,與簡體中的寫法稍有不同。
在古代,「疆圉」這個詞的字形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疆」字的上面有一個「⺍」的形狀,表示山巒連綿、界限;而「圉」字的上面有個「土」字,表示土地、防護。這種寫法在今天已經較少使用。
1. 王府的大門高大宏偉,看着就像是一座古代的疆圉。
2. 來到這座古城,第一眼就看到了一道古老的疆圉。
1. 疆土:指國家或地方的邊疆和疆域。
2. 圍疆:指士兵們奮勇戰鬥保衛邊疆。
牆壁、城門、關隘
開放、通道、門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