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衮衣西歸的意思、衮衣西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衮衣西歸的解釋

相傳 周公 東征, 周 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衮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衮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後因以“衮衣西歸”謂功勳卓著,位拜三公而歸。《資治通鑒·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補,俟東方化洽,當衮衣西歸。”亦作“ 衮衣以歸 ”。 唐 劉禹錫 《賀門下裴相公啟》:“繡斧既定,衮衣以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衮衣西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成語釋義 “衮衣西歸”意指功成名就後榮耀地返回故鄉或朝廷。其中:

整體含義: 穿着象征極高榮譽和地位的衮衣,榮耀地返回。形容人建立大功業後,顯赫地衣錦還鄉或回朝複命。

二、 字義分解與來源考證

  1. 衮衣:
    • 本義指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說文解字·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常,幅一龍,蟠阿上鄉(向)。” 後泛指華美的官服,特指三公之服。
    • 來源:其概念和形制記載于《周禮·春官·司服》等典籍,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衮衣”的釋義。
  2. 西歸:
    • 此處的“西”需結合成語出處理解。成語源自《詩經·豳風·九罭》。
    • 《詩經·豳風·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繡裳…是以有衮衣兮,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 漢代鄭玄箋:“王迎周公,當以上公之服往見之。” 詩中表達了挽留身着衮衣的“公”(周公)西歸(返回西周都城)的惜别之情。
    • 因此,“西歸”在此語境中專指功勳卓著的周公返回西周都城鎬京,後世引申為功成榮歸。引用來源:《毛詩正義》(鄭玄箋,孔穎達疏)對《九罭》篇的注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的相關論述。

三、 用法與引申

四、 核心要點總結 “衮衣西歸”的核心在于:

  1. 功勳卓著: 主體必須建立了顯著的功業。
  2. 身份顯赫: “衮衣”象征着極高的地位和榮譽。
  3. 榮耀歸來: “歸”的過程是公開的、受到敬仰和歡迎的,方向(西)承載着特定的曆史文化指向(朝廷/故鄉)。其典故源頭《詩經·九罭》奠定了這一成語的情感基調和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衮衣西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功勳卓著的人被授予高位(如三公)後榮耀歸來。其中“衮衣”指古代君王或三公所穿的華貴禮服,象征尊貴身份;“西歸”則指返回都城或權力中心(周代都城鎬京位于西部,故稱“西歸”)。

二、典故出處

  1. 《詩經·九罭》:最早見于周大夫為贊頌周公東征所作的詩句:“九罭之魚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繡裳”,表達對周公功績的贊美與挽留。
  2. 《資治通鑒》:晉簡文帝時期曾用“俟東方化洽,當衮衣西歸”表達對官員功成歸朝的期許。

三、用法與場景

四、結構解析

五、延伸知識

“三公”在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是最高官職。衮衣作為其禮服,繡有龍紋,故成語隱含“功成身顯”的意象。

總結來看,“衮衣西歸”不僅描述回歸行為,更強調功勳與地位的提升,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拔着短籌秉心不沙侈麗侈張詞官笃勵乏乏風高憤悶罦罬格布廣場鹳骨腮國際電影節過門寒喧河岸合火急遍吉黃荊籃荊楊進履圯橋繼宗老身靈圃磷亂緑劍真人賣字號涅文凝籍拗木枕拟谕球後铨掌戎卒弱思儒修三檢閃念攝療升平帖盛人勢阱樹檖四序蒜瓣添枝接葉頽想脫褐王明望秋完勝甕鼻頭穩練無字兒空瓶相帥成風仙篇小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