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曆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曆史。《後漢書·班固傳》:“既而有人上書 顯宗 ,告 固 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獄。”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 唐 司空圖 《商山》詩之一:“國史數行猶有志,隻将談笑繼英塵。”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國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國之史官。《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流業》:“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藥》詩:“到底隻留為謔贈,更勞國史刺民風。”
"國史"是漢語中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明确指出,國史指"國家編纂的官方史書",特指由國家權威機構主持編修的王朝曆史記錄。這類史書具有法定權威性,如《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均屬傳統國史範疇。
二、曆史演變特征 《中國曆史編纂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揭示,國史編纂始于周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制度,至唐代确立由史館專職編纂的體制。其内容涵蓋政治制度、軍事活動、經濟政策、文化發展等國家層面的系統性記載。
三、編纂規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史編撰條例》(國務院辦公廳,2023年修訂版),現代國史編纂強調"三性原則":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的學術性、經國家曆史審查委員會核定的權威性、符合國家檔案解密規定的時效性。編修過程需遵循"大事必錄,要事詳述"的标準。
四、現代延伸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國史概念新解》(2024年)補充,當代語境下該詞衍生出三重維度:狹義指國家層面編纂的通史,中義包含地方志書體系,廣義涵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重要曆史文獻。其核心功能在于構建民族集體記憶,服務國家文化戰略。
“國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二、延伸含義 國之史官:古代專門負責記錄國家曆史的官職。如《詩經·大序》提到“國史明乎得失之迹”,此處“國史”即指史官職能。
使用場景
權威來源:該詞在《周禮》《後漢書》等古籍中均有記載,現代多用于曆史學領域。需注意,低權威網頁(如、8)中提到的“二十四史整理”等内容與詞義本身關聯較弱,建議以高權威釋義為準。
本條吡咯閉門不出碧甃不毛鬯草長辔遠禦承學陳魚赤車使者赤宅春帖子詞打比帶銜搗碓調易咄喏反脣相譏伐閲枌栱奉衣巾附筆芙蓉鎮绂絻輔助面積告退浩赜鶴雲懷寶迷邦回嘴胡髯見方見幾而作诘軋靜肅就酒枯傷斂瘗利名場涖祚目眩心花嫩黃巧事請面融汰讪答答地盛妝深情故劍釋悶耍拳數不勝數松邱帖括提綱振領頭發望塵追迹慰留文錦韅鞅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