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曆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曆史。《後漢書·班固傳》:“既而有人上書 顯宗 ,告 固 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獄。”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 唐 司空圖 《商山》詩之一:“國史數行猶有志,隻将談笑繼英塵。”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國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國之史官。《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流業》:“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藥》詩:“到底隻留為謔贈,更勞國史刺民風。”
“國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二、延伸含義 國之史官:古代專門負責記錄國家曆史的官職。如《詩經·大序》提到“國史明乎得失之迹”,此處“國史”即指史官職能。
使用場景
權威來源:該詞在《周禮》《後漢書》等古籍中均有記載,現代多用于曆史學領域。需注意,低權威網頁(如、8)中提到的“二十四史整理”等内容與詞義本身關聯較弱,建議以高權威釋義為準。
《國史》一詞指的是以國家為中心,記錄國家曆史發展的史書。它旨在記載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變遷和發展,成為了解國家曆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國史》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史」,其中「囗」是表示圍起來的意思,而「史」是表示史書、曆史的意思。它們的筆畫分别為「5」和「5」。
《國史》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漢書》中。在繁體字中,「國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國史」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時期,對漢字的筆畫和結構也有所不同。然而,「國史」這個詞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1. 《國史》中記載了我國上千年的曆史變遷。
2. 他研究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國史》,以求全面了解國家曆史。
國史學、國史館、千古一帝國史
曆史、史書、編年史
現代史、非國史、虛構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