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后汉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 显宗 ,告 固 私改作国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狱。”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国之史官。《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謔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国史"是汉语中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明确指出,国史指"国家编纂的官方史书",特指由国家权威机构主持编修的王朝历史记录。这类史书具有法定权威性,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均属传统国史范畴。
二、历史演变特征 《中国历史编纂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揭示,国史编纂始于周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制度,至唐代确立由史馆专职编纂的体制。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政策、文化发展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记载。
三、编纂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史编撰条例》(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修订版),现代国史编纂强调"三性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性、经国家历史审查委员会核定的权威性、符合国家档案解密规定的时效性。编修过程需遵循"大事必录,要事详述"的标准。
四、现代延伸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史概念新解》(2024年)补充,当代语境下该词衍生出三重维度:狭义指国家层面编纂的通史,中义包含地方志书体系,广义涵盖国家档案馆保存的重要历史文献。其核心功能在于构建民族集体记忆,服务国家文化战略。
“国史”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二、延伸含义 国之史官:古代专门负责记录国家历史的官职。如《诗经·大序》提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此处“国史”即指史官职能。
使用场景
权威来源:该词在《周礼》《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现代多用于历史学领域。需注意,低权威网页(如、8)中提到的“二十四史整理”等内容与词义本身关联较弱,建议以高权威释义为准。
阿娜百鸟房白玉浆鄙臣苍耳参解常令成色承重喘吁丹禽等异隄备蜚楼峰岚風瀟雨晦复审高劲割亨沽激汉庭合乐图横眼火刑贱奴介倪酒罋苦楚拉叉浪荡鬼颣丝临机处置六科柳影花阴鸾偶偻翣弥楹钱引跷蹊青郁郁鹊踏枝儒籍三条九陌山崩川竭沈虎市调缌缌松蓬蓬堂断堂鼓潭腿铁工活脱尖脱敏鮀浦翁鸡务附芜荟杌杌伭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