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仁德聖明。亦指仁德聖明者。古代多用作稱頌帝王的套詞。《禮記·經解》:“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列子·楊朱》:“仁聖亦死,兇愚亦死。” 漢 班固 《東都賦》:“案《六經》而校德,眇古昔而論功,仁聖之事既該,而帝王之道備矣。” 宋 範仲淹 《饒州謝上表》:“狂愚之誠,進多冒死;仁聖之造,退亦推恩。”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卷九:“ 中國 皇帝仁聖,且限以行國。”
(2).對皇帝的尊稱。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竊以方今仁聖在上,四海九州冠帶之屬,望其施為以福天下者,皆聚于朝廷。”
“仁聖”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
仁德聖明
指兼具仁愛品德與卓越智慧的境界,常作為對帝王的稱頌之詞。如《禮記·經解》提到“道仁聖禮義之序”,強調仁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準則。
對皇帝的尊稱
古代臣子常以“仁聖”尊稱在位君主,如宋代王安石在《上執政書》中寫道:“方今仁聖在上”,表達對統治者的敬重。
仁聖(rén shè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仁慈而聖潔”。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人”和“土”,其中“人”是表示人類的意思,而“土”則表示土地或塵埃等。仁聖一詞共有9畫,拆分部首“人”占有2畫,而“土”則占有3畫。
仁聖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對于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有着重要的體現。儒家強調以仁為核心,即以仁者為聖,所以仁聖一詞就是表達了仁人聖潔之意。在傳統文化中,仁聖被普遍認為是道德高尚和充滿智慧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仁聖的寫法相似,隻是部分字形有所不同。其中,“仁”的繁體字寫作「仁」,“聖”的繁體字寫作「聖」。相較于簡體字,繁體字在字形上具有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因此有時被用作裝飾或書法藝術作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仁聖一詞的字形經曆了一定的演變。例如,在西漢時期,仁聖的寫法為「仁聖」,而到了隋唐時期,字形逐漸變為「仁塍」。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書寫的曆史演變和不同朝代的語言風格。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更好理解仁聖這個詞語的用法:
1. 對于他人的苦難,我們應該表現出仁聖之心。
2. 他被譽為仁聖之君,因為他一直關心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他的仁聖情懷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仁聖的近義詞包括仁和聖潔,這些詞語都表達了高尚品質和道德修養的意思。反義詞可以是冷漠和邪惡,代表了與仁聖相反的概念。
綜上所述,仁聖是一個表達仁慈而聖潔特質的詞語,源自于儒家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書寫這個詞語。同時,仁聖的繁體字寫法和古代漢字演變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視角。通過例句的運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仁聖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