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下在心的意思、高下在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下在心的解釋

(1).謂根據情況作出決定。《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 楚 ,未可與争,雖 晉 之彊,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 杜預 注:“度時制宜。”

(2).引申為隨心所欲地處置事宜。《後漢書·何進傳》:“今将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北齊書·樊遜傳》:“有司因此,開以二門,高下在心,寒熱隨意, 周 官三典,棄之若吹毛, 漢 律九章,違之如覆手。”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其受賕骫法,高下在心,雖有法律而不可治,則有甚于胥徒者也。”亦作“ 高下任心 ”。《晉書·王敦傳》:“進人退士,高下任心,姦狡饕餮,未有 隗 ( 劉隗 )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高下在心”是一個源自《左傳》的成語,其含義曆經演變,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解讀:

一、基本含義

拼音:gāo xià zài xīn
字面意思:指對事物的優劣或處理方式的抉擇存于心中。

二、出處與原始含義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原指根據形勢靈活決策。例如楚國強盛時,晉國大夫伯宗勸谏國君暫避鋒芒,強調“高下在心”,即審時度勢、量力而行(、4、7均引述此典故)。

三、語義演變

  1. 古代用法

    • 原指斟酌情況采取對策,如《後漢書》中形容權臣掌控全局:“龍骧虎步,高下在心”。
    • 亦有引申為“隨心所欲處置事宜”,如《北齊書》批評司法不公時使用該詞。
  2. 現代釋義
    更強調胸有成竹、自信掌控局面,例如形容競争中冷靜判斷自身與對手實力,或指行事果斷且遊刃有餘。

四、使用場景與語法

五、示例

《三國演義》第二回:“今将軍仗皇威,掌兵要,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耳。”
此例中,成語凸顯了何進掌握權勢後的自信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可參考《左傳·宣公十五年》原文(提及相關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高下在心》的意思

《高下在心》是一個成語,意為心中分辨是非曲直,判斷是非高低。

成語拆分部首和筆畫

《高下在心》的拆分部首為“革”,筆畫為12畫。

來源

《高下在心》最早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大賢者妄為,小人者易用。夫如是,則國之安危,在于高下之心也。”後經過曆代文人墨客的引用,成為流傳至今的成語。

繁體

繁體字:《高下在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例句

他處理問題時總是能夠把高下在心,不會輕易受到不公平對待。

組詞

高尚、高明、高歡、下品、下乘

近義詞

明辨是非

反義詞

不辨是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