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執持與使用兵器。《六韬·教戰》:“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 宋 曾鞏 《湘冠》詩:“傖人操兵快如鶻,千百其旅巢深林。”
(2).操練兵卒。滇劇《牛臯扯旨》:“ 老牛臯 在 太行山 操兵演馬,一心要殺 宋 王踏平 金 邦。”
“操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執持與使用兵器
指實際操作、掌握兵器的使用技巧,常見于古代軍事訓練記載。例如《六韬·教戰》提到“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強調對兵器的操控能力。
操練兵卒
指對士兵進行軍事訓練,提升作戰能力。如滇劇《牛臯扯旨》中描述“老牛臯在太行山操兵演馬”,或現代例句“将士們頂着烈日操兵”。
若需更詳細文獻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六韬》《孟子》等古籍原文。
操兵一詞是指操縱、運用兵器的意思。兵器是指用來打擊、防禦等軍事目的的器具,包括劍、刀、弓箭、槍炮等各種武器。操兵就是指指揮、運用這些兵器進行戰鬥、作戰的行為。
操兵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力,手指示了與手相關的動作,力表示兵器的殺傷力。操兵共有12個筆畫。
操兵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最早用來形容用兵之意。這個詞後來逐漸演化成為一個專指指揮、使用兵器的詞彙。
操兵的繁體字為「操兵」,在繁體字中的字形與簡體字一樣,沒有改變。
在古代,操兵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漢字古籍《康熙字典》中,「操」字的寫法是「?」,而「兵」字的寫法是「又」。這些不同的寫法主要是隨着時間的變遷,漢字的字形也有所變化。
1. 他熟練地操兵,将敵人迅速擊敗。
2. 古代的武将需要善于操兵,才能在戰場上獲得勝利。
操兵可以與其他詞組成複合詞,例如:
1. 操兵之才:指操縱、運用兵器的才能。
2. 操兵之術:指操縱、使用兵器的技藝、方法。
操兵的近義詞包括指揮、運用、操作。
操兵的反義詞是束手待斃,表示無法進行操兵行動,被動地等待失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