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酬賞有功之人,使之心安。《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鄭玄 注:“保庸,安有功者。” 賈公彥 疏:“保,安也;庸,功也。有功者上下俱賞之以祿,使心安也。”
(2).亦作“ 保傭 ”。受雇用的仆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方言》第三:“自 關 而東, 陳 、 魏 、 宋 、 楚 之間,保庸謂之甬。”《史記·季布栾布列傳》“窮困,賃傭於 齊 ,為酒人保”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酒家作保傭也。可保信,故謂之保。”
保庸(bǎo yōng)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此義項源于漢代對底層勞動者的稱呼,特指身份低微、從事勞役之人。例如:
《史記·貨殖列傳》載:“保庸奴隸,千則役,萬則仆。”
此處“保庸”與“奴隸”并列,強調其被奴役的社會地位,常見于漢代戶籍制度中。
此義項源自先秦,指對有功者的物質犒勞或官職封賞。例如:
《周禮·天官·大宰》有“以八柄诏王馭群臣……五曰保庸,以馭其富”
鄭玄注:“保庸,安有功者”,即通過賞賜鞏固臣屬的效忠。
該詞在唐宋後逐漸少用,但可見于仿古文獻。需注意語境差異:漢代多指奴役身份,先秦典籍則側重賞賜功能。
參考資料:
“保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出處:該義項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原文為“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鄭玄注“保庸,安有功者”,賈公彥進一步解釋“保,安也;庸,功也”,即通過賞賜祿位安撫有功之人。
擴展:此用法體現了古代“賞功安民”的政治思想,屬于西周八項治國政要之一。
出處:常見于《史記》相關記載,如《司馬相如列傳》提到司馬相如“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指其與雇工一起勞作。
異寫形式:亦作“保傭”(見《史記·季布栾布列傳》集解)。
方言關聯:漢代《方言》記載,關東地區(陳、魏、宋、楚一帶)稱仆役為“甬”,與“保庸”同義。
傍觀冷眼拔山舉鼎跛足從事拆壁腳潮腦赤棍赤文傳餐逴越多久堕羅缽底恩數風痹封賜風鑑父宗杆撥甘霈高岸深谷羹匙閣室宮樓谷歌寒野花陣交絶交唾階下漢浄蕩蕩緊絭酒逋九成宮醴泉銘九投開親款密窺察陵迫洛荒履絜旅顔命家偏海偏聽偏言劈裡啪啦奇民青帝衢衖鋭兵賽過散商甚般神凫深化改革什麼收恤司務長文經武略無可如何無...無...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