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襃衣博带的意思、襃衣博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襃衣博带的解释

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带之雅,孰与市井狡侩之羣。”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襃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新衣尚穿束,旧服变襃博。”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襃衣博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bāo yī bó dài,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引申义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指“宽大的衣袍和阔腰带”,是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典型装束,体现庄重、儒雅的风范。

    • 例:《汉书·雋不疑传》记载:“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2.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也可形容过分华丽的装扮 或浮夸的装饰风格,含一定贬义。


二、历史渊源与用法

  1. 出处
    最早见于《淮南子·氾论训》:“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意为“何必一定要穿宽袍大带、戴章甫冠?”)。

  2. 古代用法
    原为中性描述,特指儒者的服饰规范,后逐渐衍生出对繁复礼仪或形式主义的暗讽。

  3. 现代用法
    多用于批评过度追求外表华丽而忽视实质的行为,如:“他一身襃衣博带,却无真才实学。”


三、常见混淆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淮南子》《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襃衣博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襃衣博带是指一种古代士人的服饰,通常是指文人雅士所穿的带子和衣襟。 拆分部首和笔画: 襃(衤,广):4画 衣(衤):5画 博(十,厂):12画 带(巾):8画 来源: 襃衣博带这个词源于古代文人的着装风格。在古代的中国社会,文人雅士非常注重服饰的品味,并以独特的方式来搭配衣物和配饰。襃衣博带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组合。 繁体: 襃衣博带的繁体写法为「襃衣博帶」。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襃衣博带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异。然而,主要的意思和用法基本保持一致。 例句: 他穿着华丽的襃衣,佩戴着精美的博带,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组词: 襃衣博带是一个词组,通常不与其他词进行组合。 近义词: 襃衣博带的近义词可能是衣褶华带、华服领结等,它们都与古代士人的着装和配饰相关。 反义词: 襃衣博带的反义词可能是朴素衣物、简约风格等,它们代表了与襃衣博带相对的另一种着装风格。 希望上述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我将很愿意进行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