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襃衣博带的意思、襃衣博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襃衣博带的解释

亦作“褒衣博带”。亦作“裒衣博带”。宽衣大带。古代儒者的装束。《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颜师古 注:“襃,大裾也。言着襃大之衣,广博之带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带满尘埃,独上都堂纳试迴!’”《明史·张士隆传》:“夫裒衣博带之雅,孰与市井狡侩之羣。”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襃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亦省作“ 襃博 ”。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新衣尚穿束,旧服变襃博。”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表》之一:“岂徒褒博以为容,愿尽糜捐而报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襃衣博带(同"褒衣博带")是汉语中描述古代服饰特征的复合词,由"褒衣"与"博带"两个词素构成。《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作"宽大的衣服和阔腰带",特指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典型装束。据《古代汉语词典》考证,其语源可追溯至《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褒衣博带,盛服至门",形象记录了汉代儒生的礼仪服饰特征。

该服饰形制在魏晋时期发生演变,《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此时服饰更趋向于宽博飘逸的审美取向。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指出:"褒衣博带,自是三代之制",说明这种服饰承载着礼制文化的深层内涵。

在文化意象层面,《礼记·儒行》强调"衣冠中,动作慎",反映出褒衣博带不仅是服饰形制,更是礼教规范的外化形式。《论语·乡党》所载"君子正其衣冠",进一步佐证了这种服饰与儒家道德教化的关联性。现代考古发现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深衣实物,为研究褒衣博带的具体形制提供了实证材料。

当代语境中,该词常用于描述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服装造型,如《大秦帝国》等作品通过复原褒衣博带形制,再现古代士人风范。在学术研究领域,北京大学汉服文化研究所近年发布的《汉服形制考》对此有专章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襃衣博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bāo yī bó dài,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引申义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指“宽大的衣袍和阔腰带”,是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典型装束,体现庄重、儒雅的风范。

    • 例:《汉书·雋不疑传》记载:“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2.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也可形容过分华丽的装扮 或浮夸的装饰风格,含一定贬义。


二、历史渊源与用法

  1. 出处
    最早见于《淮南子·氾论训》:“岂必襃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意为“何必一定要穿宽袍大带、戴章甫冠?”)。

  2. 古代用法
    原为中性描述,特指儒者的服饰规范,后逐渐衍生出对繁复礼仪或形式主义的暗讽。

  3. 现代用法
    多用于批评过度追求外表华丽而忽视实质的行为,如:“他一身襃衣博带,却无真才实学。”


三、常见混淆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淮南子》《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瘠立白话八月槎贲获闭门谢客草稿察见渊鱼者不祥朝不图夕痴呆道周隄川封护奉纳符号逻辑鲠裂功庸轨制鼓口禾役呴嘘黄犀环回隳职贱陋蠒足交年醮文介决谨顿金口角驹齿抗水龛庙空空如也流爱念念不忘屏藏匹制愆过千载一遇契阔清官穷鄙乞外扫厅上源适莫水勇松美潭笋桃菹田连阡陌骛望五威将军纤刀乡俚乡梦晓熟狎游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