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殊死的意思、殊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殊死的解釋

(1) [behead]∶古時指斬首的死刑

(2) [desperate]∶拼死;決死

軍皆殊死戰,不可敗。——《漢書·韓信傳》

詳細解釋

(1).指殊死刑。《漢書·高帝紀下》:“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顔師古 注:“ 韋昭 曰:‘殊死,斬刑也。’殊,絶也,異也,言其身首離絶而異處也。”《新唐書·徐有功傳》:“ 餘慶 為 沖 督償、通書,合謀明甚,非曰支黨,請殊死,籍其家。”《明史·太祖紀二》:“己卯,赦殊死以下。”參見“ 殊死刑 ”。

(2).猶決死,拚死。《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 、 張耳 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 唐 孫樵 《書田将軍邊事》:“如此,則邊卒将怨望之不暇,又安能殊死而力戰乎?” 馮德英 《苦菜花》第二章:“女兒正在參加那可怕的殊死的戰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殊死”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演變和現代用法解釋如下:

一、古代刑罰含義

指斬首的死刑,特指漢代對重大罪行的處決方式。其特點包括:

  1. 適用罪行:針對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等嚴重危害統治的罪名。
  2. 刑罰特征:采用腰斬或斬首,使身體與頭顱分離(“殊”即“斷絕”之意),且不赦免、不待時(立即執行)。
  3. 文獻例證:如《漢書》記載“赦天下殊死以下”,《明史》提及“赦殊死以下”。

二、現代引申含義

表示拼盡全力、決意赴死的狀态,常見于以下語境:

  1. 戰鬥場景:如“殊死戰”“殊死抵抗”,強調不顧生死的搏鬥(例:《史記》載“軍皆殊死戰”,現代法語譯為“combat à mort”)。
  2. 文學表達:用于形容極端情境下的抗争,如馮德英《苦菜花》中“殊死的戰鬥”。

詞義演變脈絡

從漢代專指刑罰(肉體分離→死罪等級),到唐宋後逐漸引申為“決死”的抽象概念,現代已脫離刑罰原義,側重表達“竭盡全力”的意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殊死》的意思

《殊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盡全力進行拼搏或戰鬥,甚至冒着犧牲生命的風險去争取勝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殊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歹(dai)和殳(shu),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殊死》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古本竹書紀年》:“今欲殊死用取吳王者。”意指希望用拼死的努力奪取吳王的位置。

繁體

《殊死》的繁體字為「殊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殊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有經曆過演變。然而,現代标準的寫法是「殊死」。

例句

他為了保護家人隨時準備着殊死一戰。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殊死搏鬥、殊死拼搏、殊死抗争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奮力、決鬥、拼命。

反義詞

反義詞有:逃避、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