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昧的意思、攻昧的詳細解釋
攻昧的解釋
攻擊昏亂無道者。《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杜預 注:“昧,昏亂。”
詞語分解
- 攻的解釋 攻 ō 打擊,與“守”相對:攻擊。攻占。攻取。攻心。攻關。攻陷。 指責,駁斥:攻難(刵 )。群起而攻之。 治病:以毒攻毒。 緻力學習或研究:攻讀。攻書。專攻醫學。 守防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
- 昧的解釋 昧 è 暗,不明:幽昧。昧旦(清晨還未明亮時)。 昏,糊塗,不明白:愚昧。蒙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認識)。 目不明:“目不别五色之章為昧”。 隱藏,隱瞞:暧昧。昧心(違背良心做壞事)。 冒犯:冒昧(多作
專業解析
攻昧
核心釋義
“攻昧”指讨伐昏亂無道的國家或勢力,屬古漢語軍事政治術語。其核心含義強調以正義之師懲戒昏聩暴虐的統治者,體現“替天行道”的古典政治倫理。該詞由“攻”(攻擊、征伐)與“昧”(昏暗、愚昧)複合構成,字面即“攻打昏昧者”,引申為鏟除暴政、匡扶正義的軍事行動。
字源解析
- 攻:本義為“擊”,《說文解字》釋為“擊也”,後衍生出“征伐”“治理”等義,如《詩經·大雅》中“修爾車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即含征伐之意。
- 昧:原指光線昏暗,《說文》注“昧,冥也”,引申為政治昏亂、道德蒙蔽,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此處“昧”特指治國無道的政權。
用法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述以有道伐無道的合法性戰争,常見于先秦典籍:
- 軍事正義性:如《尚書·仲虺之诰》雲“取亂侮亡,推亡固存”,強調讨伐昏昧符合天道;
- 政治倫理:《左傳》多次以“攻昧”論證戰争正當性,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兼弱攻昧,軍之善政”(《左傳·宣公十二年》),将“攻昧”與“兼弱”并列為戰略原則。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攻昧”的條目解析,并參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昧”的引申義項及《左傳》《尚書》等經典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攻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攻擊昏亂無道者,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軍事策略論述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指通過武力或策略征讨昏庸無道的統治者或勢力,體現“以有道伐無道”的思想。
- 單字拆分:
- 攻:進攻、征伐;
- 昧:昏暗、愚昧,引申為政治混亂、道德敗壞的狀态。
二、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杜預注:“昧,昏亂。”
此句意為:兼并弱小、讨伐昏聩,是用兵的重要原則。
三、文學應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此詞表達戰略思想,例如:
- 宋代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霸圖務并弱,兵志貴攻昧。”
- 清代缪重熙《庚申申鎮被寇即事》:“攻昧時毋失,成謀策勿迂。”
四、相關成語
- 兼弱攻昧:聯合弱小勢力,共同讨伐昏庸無道者,強調戰略上的聯合與道義性。
- 此中三昧(同源異義):原指事物的精義,後與“攻昧”形成對比,體現“昧”的多義性。
五、總結
“攻昧”不僅是一個軍事術語,更蘊含古代政治倫理觀,強調征伐需具備正當性。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作為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憹曲白搭把式匠奔飇畢星波羅蓋怖忌才幹長七短八長蛇陣超光酲煩充耳不聞刺請呆愣丹書鐵契盜掠多話肥蟲蟻飛過海奮效甘果公份兒官身祗候橫躏黃坂誨殖奸強劍舞急霤酒市巨功口吞三世浪迹浮蹤林下清風曆日曠久盧瞳密閉薿薿農歌偏惡平裝峭險起工棄身曲包上女炻器石磉絲絃台胞貪怯讨惡翦暴逃堯玩怠五隸相祿鮝鋪隙憾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