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家给予官吏的俸禄外的一种津贴。《北齐书·厍狄士文传》:“﹝ 厙狄士文 ﹞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餘财。”
公料是汉语词汇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料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构成 "公"取《说文解字》"平分也"的原始义项,指共有、共享属性;"料"据《玉篇》释为"量也",引申为材料、物资。组合后形成"公共性物资"的基础概念,特指供集体调配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
二、文献考证 该词可见于宋代经济文献《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诸路公料,当计口均分",此处指官府统筹分配的赈灾物资。明代《南雍志·膳供》载有:"监生公料,月支粟三斗",特指国立教育机构配发的学习物资。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言使用中,"公料"可指:
四、使用特征 该词具有书面语体特征,常见于行政文书、历史研究等正式语境,与"私料"构成反义关系。在方言调查中,闽南语区仍保留"公料库"等传统用法,指宗族共有物资仓库。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
“公料”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公家(官府)在官吏的正式俸禄之外发放的额外津贴或补贴。这类津贴可能用于公务开支或生活补助,但具体形式因朝代和制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历史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北齐书·厍狄士文传》的记载:“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餘财。”,描述官员厍狄士文因清廉拒收额外津贴的行为,侧面反映了当时存在此类制度。
词义辨析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可参考《北齐书》等史料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捱延案元冰骨不着调仓狗粗饭道方蠹秏怪丽官断官寿估市酣鬭狐鬼胡掳狐仙虎疫绛霄楼箕毕介蒂金凳金石之策姬文聚合反应巨千刻期昆府枯研老狗腊尾离鸾别凤褛裂卖脑的眉头眼尾难说女身捧角漂杵丕乃贫嫠瀑水巧言伽蓝香髯阉赏封申好书衣术追俗教讨类腆然通借字黈纩抟摇突进完采纹路蚊虻相觑稀诧